每个人对于茶的记忆点都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确切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与茶的亲密接触。茶对于每一个地区的人更是有着不同的含义。通常,茶被视为待客之道的最初环节。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只要来客人了,第一句话总是:“来,喝口茶!”并不断添茶,直到客人离席。然而,所有的客人几乎从没有说及与所喝茶的味道、汤色、茶底等相关的话。今天,对于多数的国人,茶早已不是唯一的饮品。喝茶也有了更为雅致的称号“品茶”,以及一整套的冲泡工具,而对于茶叶更是尤为讲究了。就拿普洱茶来说,先得分生茶与熟茶,然后是年份、产区、种类等。此外,你还得讲究冲泡的器具,紫砂壶还是盖碗等等。这一切一切的背后现在都有一个广为认知的称呼:茶文化。不可否认茶历史在中国的悠久,也不能回避至今难以清晰界定的“茶文化”窘境。在商业模式的驱动下,茶文化转为利润服务,只要你步入任何一家茶店你都会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单纯地以好或不好来评断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推动,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会触碰到诸多的茶类,如龙井、六安瓜片以及普洱等等,其中,普洱尤其如此。本世纪初的普洱热被很多人批评,确实,当普洱茶也异化为被包裹在无比豪华盒子里的月饼时,真正喝茶的人也只能望而却步或买珠还櫝了。商业文化并不等于茶文化,两者的关系应当是相互牵制的。当在家乡的茶店发现从未喝过的普洱时,带着猎奇的心理买了一点散茶,由此逐渐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多年以后,在晓知岁月的无情与生活的波折,喝着一款不入茶人最低品味的边销砖,却想起了小时候一直喝着的、不知名的、从未被注意与评论的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