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茶与熟茶,是云茶产业的一左一右两条腿,厚此薄彼、少了哪一条都不行。试试“引导扶持”把老班章拿去发熟茶,先问问茶农干不干?
“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周红杰
近期,圈内在热传一份云南省茶协《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建议》,其中有几个提议比较有意思,比如: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饭替米”,大张旗鼓宣传和扶持微生物发酵熟普洱茶,生产、营销能够喝掉的茶品;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A4纸,字里行间对“老茶”、“山头”、“古树”、“生茶”的嫌弃之情扑面而来。
姑且认为这份“建议”的出发点是为了“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出发点是好的。但什么是基本产业?离开了“老茶”、“山头”、“古树”这些概念,去讲生态?讲树种?讲发酵工艺?讲产业规模?“老茶”意味着历史传承,“山头”代表了地域特征,“古树”则是云南茶叶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而这三点正是云南茶叶的根本所在,也是做大云茶产业绕不开的话题。
法国红酒论产区、论酒庄、论葡萄品种,也论年份,等同于普洱茶论山头、论厂家、论树种、论仓储。法国红酒如果离开上述要素,不可能享有如今的全球地位;普洱茶如果脱离了“老茶”、“山头”、“古树”概念,也不可能达到如今的行业高度。
诚然,这些年来生茶被商家过度炒作,“老茶”、“山头”、“古树”概念泛滥,形成了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对立,熟茶与生茶的对立,老茶与新茶的对立,知名茶区与非知名茶区的对立……但错不在生茶,更不在“老茶”、“山头”、“古树”。相反,如果没有“老茶”、“山头”、“古树”这些概念打底,云南茶叶根本无法与其它茶区拉开差距,单靠熟茶显然也难以支撑云南茶叶的“基本产业”基础。
生茶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杀的。没有生茶,何来普洱茶?一句轻飘飘的“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就能“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问题?想来,消费者不会因此就放弃生茶而改喝熟茶了。
在1973年昆明茶厂试制发酵熟茶成功之前,普洱茶本来就是晒青绿茶,或者经过蒸压成型的晒青绿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云南普洱茶》第6页:“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第二个定义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通常被称为生茶),这类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可能变成自然后发酵茶。第三个定义是指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称为熟茶)。”
现在通行的普洱茶国标将熟茶纳入普洱茶范畴,不等于说普洱茶的本质就是熟茶,说“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也不能就此认定生茶就不是普洱茶,更不能就此否定生茶的品饮价值、市场价值。生茶就是要在流通领域“打转转”,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这是由其后发酵茶自然属性决定的。人为把生茶排挤出普洱茶的定义范畴,并不能解决行业本身的问题,囤积熟普的也大有人在。
熟普有熟普的市场,生普有生普的需求。生茶与熟茶,是云茶产业的一左一右两条腿,厚此薄彼、少了哪一条都不行。试试“引导扶持”把老班章拿去发熟茶,先问问茶农干不干?市场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决非地方协会一纸文书可以左右。你站不站台,“老茶”就在那里,“山头”就在那里,“古树”就在那里。就算是勒令不准再提“老茶”、“山头”、“古树”,商家也会从熟茶中扒出“轻发酵”、“春茶发酵”、“宫廷芽头”等种种概念,继续炒作。
云茶产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正常的行业秩序。市场自有其逻辑,存在即合理。大家能不添乱就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