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除了下关沱茶,你还记得三十年前的重庆沱茶吗?
如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话,那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那一口茶。
 
这和地域性格,历史传承紧紧关联,有时候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喜欢,但就是喜欢了。
 
就像潮汕喜欢喝单枞,广东喜欢喝普洱,北京喜欢喝茉莉花茶,福建喜欢喝岩茶。那对于川渝来说,除了现在流行的碧潭飘雪之外,可能最最有历史感的,就是重庆沱茶了。
 
沱茶,这种厚似壁碗、圆似面包的紧压茶,从诞生至今,一直以其超高的性价比、超高的耐泡性、醇厚甘甜的口感,而被大家所喜欢。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见网络流行语“甲沱在手,天下我有”之类的调侃。
 
现在提起沱茶,大家都会想起下关沱,而其实从半个世纪以前,除了下关沱,还有一个重庆沱茶,他们共同承载了很多川渝老茶客,尤其是重庆茶客的大半生茶饮记忆。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重庆沱茶在整个川渝市场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下关沱。
 
根据《中国名茶志》记载,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产于滇西南茶区,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前只在下关加工和集散,所以历史上约定俗成地把“云南沱茶”等同于“下关沱茶”。
 
在清末民初,主要生产下关沱的,是以永昌祥、复春和等为代表的各种民办商号。而到了三四十年代,下关沱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带有官方色彩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之“康藏茶厂”等相继成立。
 
当时云南普洱茶销售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边销茶线路,走茶马古道,需要从四川重庆过西藏;另一条贡茶线路,川渝也是必经之路。
 
由于位于云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上,下关沱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在川渝大小茶馆培育了大批沱茶粉丝。
 
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的描述:“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1951年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全国茶叶的生产加工,被完全统一到了中国茶叶公司(简称:中茶)之下。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关茶厂在国家计划里主要负责生产以心脏紧茶和砖茶为主的边销茶,而重庆因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国家扶持,改建后的“重庆茶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开始生产绿茶、花茶,以及沱茶。
 
关于沱茶,重庆就开始派人来下关茶厂学习沱茶制作技术,下关也派人去重庆传授沱茶工艺。
 
1953年,重庆第一个沱茶诞生于重庆茶厂。而从重庆开始生产沱茶之后,下关的沱茶产量就越来越小,主攻边销茶,就这样在计划经济下,原本属于下关沱的半壁茶叶江山,被迫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重庆沱。
 
虽然下关沱茶和重庆沱茶都属于紧压沱茶,而且重庆沱的制茶工艺也师从于下关沱,但是二者口感有一些差别。
 
相比之下,下关沱味道会更重,更耐泡,更香,而且有种云南茶代表性的烟香味,而重庆沱的特点是喝完有种沉香味,带点回甜。
 
这其中口感的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原料和拼配的原因导致。重庆沱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中叶种或者小叶种的原料,而下关的沱茶使用的原料则是大叶种的晒青毛茶,大叶种与小叶种之间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大叶种茶的内含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会相对更高,味道更重,相对而言更耐泡,用重庆话来讲,就是“更霸道”些,更容易受到饮食习惯上口重的川渝人的喜好。这也成了若干年后,下关沱收复失地时,手上最重的砝码。
 
1984年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时国家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中茶大一统之下的茶叶流通体制开始逐步放开,所有茶厂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自主发挥生产经营优势。
 
就这样,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重庆沱茶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伞,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而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下关沱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几乎将重庆沱完全取而代之。2003年,重庆茶厂宣布停产,重庆沱的一个时代终结。
 
沱茶是老重庆人的年代记忆,虽然喝的方法很粗狂,但味道和记忆却很细腻。很多人都还记得分沱茶时“咔擦”的声响,记得用秤砣、砖头来敲,甚至拿木质的门板去夹的场景。那个年代,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茶。
 
对他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沱茶是过去的时光。热水一壶,冲下去,腾起的热气和香味,都让她回忆起当年的光景,那些绿皮火车的画面、轮船鸣笛的哨响,和山城的热闹模样。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3-2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