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好茶难界定”,精明消费如何对抗品质不确定性
茶叶品质客观评价标准缺位的前提下,售价的尺度更不可靠。
所有围绕茶叶消费话题的争论,最终都可以在“好茶”还是“劣茶”的质疑声中找到症结。真实的茶桌上,茶的品牌、价格、包装等外在因素退居次要位置,开汤表现决定一切。而在开汤之前,用户对茶叶品质的任何质疑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个行业最欠缺的就是相对客观的品质评价标准。“好茶难界定”,若论买茶的难度,事实上要比购买衣物、数码产品等日常消费品高出太多了。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指出,“好茶难界定是限制茶叶消费增量市场的重要因素,行业内虽然早已建立起了以感官审评为核心的产品判断体系,但对消费者却并不实用,售价仍然是消费者判断茶叶品质重要依据,却也是行业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
 
这段论述正是当下茶行业信任危机的集中反映。商家对外宣称的“好茶”,未必就是用户认可的好茶,其中既有认知的落差,也有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傲慢与偏见,更有商家为了超额利润不负责任的鼓吹。都说餐饮行业“众口难调”,茶行业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众口”几乎无法可调。
 
即使行业内沿用已久的感官审评法,对茶叶品质的判断也不可能绝对客观、公正。评茶员的嘴是肉长的,既然是“感官”审评,显然做不到的机器一样的精确、冷静。这种模棱两可的评价体系,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与传统文化诸多领域一样,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由此得出的结论就可想而知了。何况多数用户并不清楚什么是感官审评,买茶的过程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能买得起自认为“好茶”的用户,相信多数都是精明人。为了对抗品质的不确定性,只能从最朴素的消费信条出发——好货不便宜。以售价衡量品质,却正中了一些商家的下怀,做生意的谁不想尽可能多赚一点啊?
 
茶叶品质客观评价标准缺位的前提下,售价的尺度更不可靠。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人乐意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也算求仁得仁了。
 
商家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危机”始终存在。真正精明的用户退而求其次,会自觉在价格与品质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就算是买到的茶不大对口味,起码荷包不会亏太多。相反,追逐过度营销的品牌,为品牌故事“溢价买单”,无一例外都是喝茶的门外汉。内行都很难界定的“好茶”,外行就更喝不出个所以然,被坑也就没法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近年来涌现出的“无品牌化”现象,逐步由绿茶、乌龙茶、红茶等散装茶向普洱茶等成型茶领域扩散。山头茶“白绵纸”包装、私人订制现象,往往同高端消费群相关。品牌产品不再被信任,因为这部分精明用户更相信自己对“好茶”的判断,而非厂家的说辞。
 
“无品牌化”尽管小众,却是撑起山头茶原料价格的有生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解构了品牌厂商对所谓“高端市场”的话语权。
 
从传统消费领域可以找到“无品牌化”的原型,比如“无印良品”。扔掉logo,回归茶叶作为消费品的本质,这是对抗任何“品质不确定性”的不二法门。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4-1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