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忙完手头的事情大家常常会凑在一起喝茶。
经常出现一种情况,比如同一泡茶汤,一个小伙伴说,淡淡的,很清甜呢,另一个却皱皱眉说,我怎么觉得有点浓呢?
这种情况相信很多茶友们都碰到过,场面一度陷入尴尬,大家不免疑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不全是茶的问题,也不全是人的问题。
泡茶看似有一套规矩手法,其实娴熟之下自由挥洒,这就决定了,每一泡茶,都有固定滋味之余的转圜之地。
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奇妙之处就是能从同一泡茶汤里,感受到不同的滋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泡茶汤的好坏,有时候决定者是喝茶的人,而不是泡茶的人。
| 品的动作
品茶,重在品。
品是个感受型的动词, 它不是砸吧砸吧嘴说出是酸是甜就可以了。
品,要让茶汤在舌面上逗留,彼此充分感受,而不是一口下咽。如果味觉都没有反应过来,茶汤就下了肚,那算不得品。
老师之前教过我们一种喝茶的方法,嘬茶汤,类似吸面条的动作。
茶汤在舌面前端和上颚翻滚,口腔充分感受到茶汤的浸润,这时候,喝到的滋味明显和平常方法喝到的不一样,而且对怕烫又心急的茶友也很友好。
这个方法是为了能够更充分的“品”,很多茶友为了能更具体的感受茶味,也常常会有五花八门的喝茶方式,也都是为了从品的动作里,给茶汤滋味,更多可能性。
|舌头的敏感度
虽然说,个人舌头的敏感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正常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区别,比如不会把甜的尝成咸的。
但对茶来说,舌头的敏感度要求就比较高了,林清玄就说“好舌头比好茶更重要”。
静参道士把茶的品等分为香、清、甘、活四等,林清玄觉得,茶的最高境界是“活”。
活”这个字正好是“水在舌头上”,或“舌头上有水”,是无法以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只能用舌头来悟得好茶的消息。
舌头的敏感度随体质、饮食习惯、作息习惯都息息相关,像日常作息不规律,又爱吃夜宵或者饮食口味比较重的人,相对来说,味觉也会比较迟钝,感知不到一些似有似无的茶味,也属正常。
之前有南方朋友给我做了一道清水煮青菜,对于我一个北方人来说,也太寡淡了,可以说是“食之无味”,但朋友尝了尝说,盐放多了……
这是长期的地域饮食风俗对味觉的影响,放在品茶上同理。
唱歌的人会忌吃辛辣保护嗓子,模特会忌吃油脂保持身材,相对的,资深老饕,也会有意饮食清淡,保护舌头。
仔细想想,愿意为了一口茶汤而放弃那么多美食佳肴,这或许就是真爱了吧。
|专业喝茶者
喝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闲余喝茶,作为爱好的。一类是专业喝茶,有一定知识体系的人。
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雪水、露水、山泉水煮茶,喝茶的人往往喝一口就知道是什么水,像是什么武功绝学。
即使是专业喝茶,真的能到这种境界吗?
对专业喝茶的人来说,丰富的知识体系是个前提。
无论花香蜜韵,还是甘甜醇厚,其实都会与长期积攒的记忆、习惯和知识一一匹配,哪怕是细微的滋味,也会打开记忆的阀门,对应提取,这逻辑就像将人脸和人名对应。
虽然听来觉得古板无趣,失了喝茶的随意性,但这种境界不是随便什么人,喝茶三两日就能达到的。
而更高的境界是,将专业饮茶积攒的习惯生活化和诗意化,也就是文学作品里,看起来讳莫高深的绝学。
|饮茶心境
都说泡茶者的心情会影响茶的口感,喝茶又何尝不是。
有时候天气,人事,空间布局都会影响喝茶的心境,所以同一泡茶在不同人喝来,或清甜或苦涩,有时或许是心境作祟。
“喝时生其心,饮后应无所住,如是如是。”
喝茶的人往往善于从品茶上观照自身,同一泡茶汤里反映出的是茶味、是生活、也是人情,所以便也就喝出了不同滋味。
泡茶有好坏之分,喝茶却没有孰是孰非。
茶之至味是多变。多变,或许正是喝茶的妙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