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品饮型茶客,盲目追捧年份茶的品牌与仓储来源,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茶客对年份茶的追捧,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价格优势。相对于数百元一饼的普洱新茶,花同样的价钱,完全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品质相当不错的年份茶。更难得的是,年份茶历经适度转化,茶性由半成品趋向于成熟,真实品饮价值可以得到直观的检验。如果说买新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转化/升值预期,选择年份茶则可谓直奔结果——无论当下的价格与开汤表现,都是价值底线的直接反映,这比起所谓“将一切交给后转化”的托辞,显然更具说服力。
年份茶的最大问题,是仓储状态下各种变量的不可控:温度,湿度,光照,包装方式,微生物群落,陈化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改变,都会导致转化品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年份茶的开汤风味呈现各种变化,无法做到标准化。一些企业或组织试图制定普洱茶后陈化(仓储)标准的努力,只能说是一种徒劳,形式的意义远大于内容。
也正因为年份茶品质的不可控,市面上年份茶的流通、交易,无不处于“隔布袋买猫”的暗箱状态。仅盯着年份茶的价格或品牌,是远远不够的——大品牌、高溢价、仓储久的未必就好——这些指标只适合用来炒作,忽悠更多的下家接盘,与茶的真实品质关系不大——如果是品饮型消费,只须留意好不好喝,足矣。好喝,价格合适,即为年份茶不可逾越的价值底线;不好喝或没法喝的年份茶,价值趋于无限小,吹到天边也没用。
有关年份茶的定价,很多茶友认为这就是一个黑洞,很难触底。事实情况正是如此。
产品成体系的大厂货,年份茶价格相对规范一些,同一系列的茶大致按年份远近梯度排列。小厂货、杂牌产品的价格则十分凌乱,定价随意性较强,更让茶友摸不着头脑。其实,在不考虑投资、收藏价值的前提下,多数人选择的只是一款自认为好喝、干净且喝得起的茶。基于这一原则,完全可以抛开附着于年份茶之上的种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什么大仓、标准仓年份茶,与开汤风味表现很难说存在绝对“正相关”关系,因为茶品与仓库的自变量、因变量的变动方向并不一致,或者说根本无法做到一致。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既然年份茶的价值并不由仓储条件以及藏家的叫价决定,那些动辄被炒作到数十万、数百万、上千万一件的年份茶,其真实价值(开汤表现)并不会比市场上的普通年份茶高到哪去,无限膨胀的价格泡沫遮蔽了良知,这是一场骗子与傻子的游戏,永不会休止。
客观来说,以当下的市场行情及大众消费心理预期衡量,十年至二十年左右的年份茶,无论大厂货还是小众品牌,且具备优秀的开汤风味表现,茶友能够接受的价位大多集中在300-500元/饼上下。市场上流通性最好的年份茶,也基本上处于此价格段——太低的品质可疑,太高的“注水”太多。作为品饮型茶客,盲目追捧年份茶的品牌与仓储来源,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好喝,买得起,就是把握了价值底线。
品饮消费市场与投机炒作领域,处于两个不同维度。炒家、庄家的手再长,也无法左右品饮型茶客理性选择。
别信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