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普洱熟茶的前世今生(上篇)
  普洱熟茶从1973年左右开始规模化生产,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经过短短40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上万款单品,呈雀翎抖擞之势。本文试记一篇活跃着人物、历史事件、著名茶厂的普洱熟茶的前世今生,从诞生的缘由、发展历史、重要转折到工艺技术,一一数捋。
 
一、萌芽期:
 
普洱熟茶的前身-红汤生普
 
普洱熟茶的概念,实际上是在197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之前的普洱茶,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是普洱生茶。
 
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等普洱大家在完成于解放前的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提到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这种红汤普洱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
 
解放前产生红汤普洱的原因有三:
1
工艺所致
参考当时关于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描述,可发现当时普洱茶生产跟现在普洱生茶的生产工艺是相同的。干燥时采用晒干,再加上当时生产条件相对简陋,成茶难免发生“微发酵”,出现“淡红”的汤色。后期“筑茶”,潮水后任其自然干燥,加重茶叶“发酵”程度。
 
2
运输条件较差
云南至广州、香港,路途遥远。茶叶运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而且往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运达。长期间的运输,风摧雨淋,茶叶运抵香港时茶汤颜色已深。
 
3
销售前的陈化
普洱茶运到香港以后,不会立刻就拿来饮用,为了使口感更柔和舒适,往往需要再放上一段时间才会出售。这样的习惯,在对香港茶人卢铸勋的采访中也有迹可循,他说:“爷爷的爷爷经营普洱茶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
 
解放前的普洱茶因加工工艺、生产运输条件以及后期存放的影响,广州、香港等地喝到的普洱茶是存在轻度发酵的,而普洱“红汤”的发生并非人为刻意导致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客观原因。
 
二、产生期:
 
习惯推动需求-普洱的改革之始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茶行、茶厂逐渐开始公私合营,茶叶开始统购统销。1949年中茶成立,制茶工艺和产茶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运输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供给香港的普洱茶品质发生了变化。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也说了这么段话:“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上述资料佐证了当时的情况,习惯了“传统口感”的香港市场对高陈化普洱茶的需求存在空缺。如果让新供给的普洱茶自然转化成香港人习惯的口感,就只能用时间去换。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开启了寻求普洱茶工艺的变革之路。
 
作者:佚名
日期:2020-08-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