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之后,一捧黄沙……
生命最重要的是,无外乎生和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茶叶也都是有寿命的,逃不过“生老病死”这几件事。
我们知道食品饮品都是有保质期的,或长或短,一旦过了保质期,即便看上去没变质没坏,也多是不敢用了,最耐存放的可能是蜂蜜,这个东西据说能够200年不变质,还有一些食品,咱们国家没有给它设定保质期,比如像某类酒,还有食盐,醋,固体糖这些,并不是说这些食品可以永垂不朽,只是因为这些常吃的食物,一般消耗掉的时间都很短,而且他们本身有抗菌性,国家没有给设定保质期,等于是把这个决定权给了生产者和消费者。
茶叶的情况很相似,只规定了要求的保存条件,没有具体时间,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这项里,还增加了一条,说是“在符合本标准的存储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这就给茶叶的保存期,留下了很大的一个活动余地,茶叶外包装上的保质期,多是厂家自己写上去的,一般都写两年之内,写太久了,会担心顾客因为保存不当,影响了口感,继而误会了这产品质量。
我们能接受100年的洋酒,30年的陈醋,50年的白酒,但对于老茶能够多少年,实际上是缺乏依照参考,虽然说老茶在茶圈儿里是越老越受欢迎的,但也不可能是无限。
好多年前,北京茶圈里曾经组织过一次重要活动,邀请一些行内的专家学者和重要茶人,在一起鉴赏一饼据说是140多年的老普洱紧压茶,当时的气氛场面还是挺热烈的,基本上也赞许了这东西。在私下里,其中一位参与的人他就讲,这茶汤色清淡,滋味近于无,就像柴草差不多,茶已经不行了,但是那么久的东西能亲自喝到,这种尊享感很奇妙,或许这也是很多人迷恋古董老茶的原因。
任何食品,不能够越存越好直到永远,因为这不符合客观规律,氧化和微生物的侵蚀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都必然有的衰退期,任何茶也自然是无法逃脱这一法则。
那么老茶的峰值在哪里呢?也就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保存多久的,会是品饮最甜美最好喝的效果?首先这是个很难讲清的问题,因为各地的气候湿度不同,具体是密封保管的,还是通风状态下的,保管方式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空间,再有存储的罐子,什么材质的,具体什么器型大小,所保管的这个茶叶的发酵度是什么样的,是否有烘焙工艺,原料是细嫩还是粗老,具体是散茶还是紧压茶?
诸多的区别和不同,就造成了没法下定论。综合各类书籍,还有众多茶人的经验,包括我自身的感受来看,绝大多数的茶峰值不会超过30年,如果没有后续的烘焙,一般小叶种的茶,都是在十几年内达到峰值,中叶种的能够多几年,即便是最粗老原料制作的大叶种类,带梗的也不会超过50年,之后就会进入缓慢的衰退期,然后归于无香无味的平淡状态,从峰值下降之后,它的收藏观赏性会获得提高,市场价值可能会大于品饮价值,精神享受重于营养需求,不再是以品饮色香味型和营养为主要目的,一旦没有了香气,汤色,滋味,没有令人愉悦舒服的感受了,冲泡完的茶叶没有舒展开,失去弹性活力,那就是老死了,这样的茶即使再老也没有意义,只有活着老茶才有价值,更不能用50年的就比30年的好,20年的一定会比10年的好这种方式类推,过于儿戏和商业化了。
那么老茶怎么存储呢?
我们知道,促进茶衰老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湿度,温度,光照和氧气,当一款茶已经达到了峰值,甚至已经走进了衰退期的时候,就要在这4方面加以谨慎对待,要定期的检查茶叶的含水量,把它湿度控制在8%以内,这个可以通过低温烘焙的方式达到目的。
再一个就是温度,之前我们可能有一些茶类,比如红茶,黑茶,焙火的乌龙茶,可能都是常温下保管的,那保管老茶呢,我建议改为低温保管,通过冰箱冰柜的方式,让茶叶进入睡眠状态,以免滋生过多的细菌造成腐蚀,光照对茶叶的伤害其实很大,但往往被我们忽略,茶叶如果已经很老了,不在像青壮年的时候,那么对于光的敏感度也会变得更强,这时候就需要遮阳遮光的方式,来保存茶包装茶,氧气这面,可以采用真空的方式,或者是在一个茶叶罐中一个容器里,尽量把茶叶放满少留空间,然后再把它密封装好,平时也要注意尽量减少随意开启。
茶叶毕竟是食品饮品的一种,它是植物不是石头,所以平常说的越陈越香,都是有一个范围有一个限制的,切勿让感性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性和科学常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