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和茶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即陆路传播路线和海路传播路线。
中国茶最早是从陆路向与接壤的邻国开始传播的,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京城长安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唐时,中原一带饮茶已是“比屋皆饮”“投钱可取”。许多阿拉伯商人在中国购买丝绸、瓷器的同时,也常常带回茶叶。于是,饮茶之风在阿拉伯国家,中亚和西亚一带传播开来。所以,一般认为,中国茶叶经陆路传播,当在公元7世纪时。
中国茶传播到欧洲,除由海路外也有一条经陆路传播的通道。古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后,在中国兴起的另一条陆上国际商路,是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出长城,过蒙古,穿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而蒙古位于这条国际商路的出口处,所以饮茶较早。据《宋史·张永德传》载:“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吏贩茶规利,阑出徼外羊市。”可见,宋朝时中国已与蒙古用茶换羊,蒙古已开始饮茶了。
明代,中国对外茶叶贸易控制很严,但尽管如此,据史料记载,仍有与塞外的“茶马互市”。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国公使携茶赴俄国,向俄国朝廷馈赠茶叶。不过由于当时俄国从未有过饮茶之举,因此并未引起重视。1638年,斯特可夫又从蒙古将中国茶带去俄国。但中国茶叶直接经蒙古从陆路销往俄国是18世纪初的事。当时,茶叶十分昂贵,只有王公贵族、地方官吏才买得起。从1833年开始,俄国从中国湖北羊楼洞引进茶籽、茶苗,试种于现今的格鲁吉亚一带,但都未获得成功。
1889年,以吉霍米罗夫为首的俄国考察团到中国研究茶叶的产制,回国后开辟茶园15公顷,后又扩展到115公顷,并建成一座小型茶厂。1893年又聘请中国刘峻周等10位茶工去格鲁吉亚进行种茶技术指导,终于获得成功。从此,俄国才有了茶叶。在刘峻周等中国茶工当年工作过的地方,还建立了一座刘峻周纪念馆,以缅怀这位为当地发展茶叶生产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人。
南亚的印度在1780年开始种茶,一直未获得成功。为此,1834年成立植茶问题委员会,并派遣委员会秘书哥登到中国购买茶种,种于印度的大吉岭,又请雅州(今四川雅安)茶工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直到19世纪后期,终使茶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岭一带发展开来。
现今南亚的孟加拉国种茶,在印度之后。至于巴基斯坦种茶,是1983年中国派专家指导才获得成功,该国目前已开辟茶园100余公顷。
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与中国是近邻,所以这些国家种茶的历史也都比较早。
(文字选自《茶文化概论》,姚国坤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