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国家规定?自发演变?70年代后印级茶为何改称七子饼?
“7” ,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已深人心。70年代之后,七子饼更是成为了普洱茶的代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但很少有茶友知道的是,70年代后印级茶改称七子饼,这背后既有国家规定,也有自发演变的原因,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七子饼名称的由来。
 
圆茶与饼茶
 
普洱茶7饼一筒的规格,其实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
 
由于相隔久远,没有实物,很难判断当时这种圆茶,是馒头形的圆茶,还是圆饼形的圆茶,但这个称谓被保留下来,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没有改变。
 
而说到为什么要以七为规格,有说法认为茶叶的形制与重量有很大关系,比如早期有种重量较轻的小圆茶,就一直是五个一筒,当时被称为“小五子圆茶”。
 
后来,由于这种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容易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损坏变质,下关的永昌祥逐渐将其发展成为沱茶,每筒仍然是五个。
 
可能是为了和这种沱茶区分,当时的人们就称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强制规定,自然就有人不愿遵守。
 
民国时期,由于普洱茶规格和重量的混乱,为市场带来了不便,一些茶区的茶叶商会就试图出台规定,将所有普洱圆茶强制统一为七饼一筒的七子饼。
 
如1921年,思茅茶叶商会就规定:每个圆茶不得超过六两,数量不得超过7饼一筒,但却无法限制一些地方豪强经营的普洱茶商号。
 
“雷永丰”号还趁着这点,专门生产每圆六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而这种规格的起源,其实与普洱茶古代运输的息息相关,普洱茶357克每饼,以7为筒的规格,还与马匹的承重能力,和茶马古道的长途运输有密切关系。
 
茶马古道是一条穿行于滇蜀藏之间的古代运输重道。从大山深处的云南茶山,再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像一层层天梯般,最后直达世界屋脊西藏高原。
 
在这种程度的险恶道路上,人牵着马匹,马驮着茶叶,一行就是上千公里,,一走就是几百天,要想让茶叶损失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发挥马匹的最大潜能。
 
一匹专门用来走长途山路的马,通常可以负重60公斤,为了保持平衡,就需要平均分配在马背两边,一边30公斤。
 
一提(7饼)357g规格的普洱茶,大约为2.5公斤,12份就刚好是30公斤。正好在马匹的极限承重范围内,这就是古代马帮的智慧。
 
这时可能有茶友要问了:如果是为了方便运输,那做成砖茶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会有满月状的茶团、茶饼和鸟窝状的茶沱?
 
其实这主要是为了发酵,七个饼茶摞放在一起,并由笋壳包裹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能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厌氧环境,促进普洱茶的后发酵。
 
在古董普洱茶的拍卖会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印级茶的茶筒上会形成些许霉斑,很多人就担心里面的茶饼已经受到了污染。
 
然而打开笋壳时,内部的茶饼往往完好无损,这就是将杂菌排除在外的笋壳的功劳了。
 
七子饼的渊源
 
七子饼这一说法其实也出现的很早,比如当时的中茶公司经理郑鹤春先生,就曾在文章中多次使用“七子饼”的叫法,但却不能算作官方介绍。
 
原来,在当时,饼茶专指另外一种茶,即专门销往维西、怒江一带的一种小饼茶( 又名筒子茶),饼茶的用料粗老,包装也是七个一筒,产量较小。
 
建国后,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开始国营。云南所属各茶厂开始“中茶牌”商标生产圆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印级茶。
 
而到了1972年,云南省贸易公司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宣布合并,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中茶商标第一次授权也宣告结束(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茶叶的自主经营权终于下放到了各省的茶叶进出口公司,
 
云南省茶司由此可以自主经营部分茶叶的出口,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推广自家的茶品,中茶云南进出口公司决定修改普洱茶的官方名称。
 
经过一番推敲后,省茶司改“圆”为“饼”形成了“云南七子饼茶”这个吉祥的名称,标志性的云南七子饼版面也得以出现。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象征着多子多福的吉祥数字,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也有“七子”同贺的意思。
 
由此从此,在称谓上,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缓慢地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紧压茶的霸主地位。
作者:小茶胡
日期:2022-07-2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