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正气塘: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

还未到勐库的时候,就在各地喝过正气塘的茶。这个地方的名字过于霸气,让人听后很难忘记,所以还未喝我们就对之充满期待,茶自然也不会辜负期待,典型的高海拔特点,香气高扬,苦涩适中,回甘纵深。正气塘的海拔有1996米,即便是在茶区,也是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村寨。到了正气塘,当地人给我背了一首今人创作的正气塘茶歌:昔年瘴气塘,而今冰岛香;前人栽古树,后辈饮茶汤;但令无剪伐,世世福绵长!正气塘以前叫瘴气塘,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这里有毒泉,饮者必死。早些年,这里主要的居住者拉祜族,据说就是受不了瘴气才搬走的。160多年前,一些汉族人从外地搬迁到这里。现在这里有42户人家,有些人迁出去好多年,因这几年茶价不错,又迁回来了。尽管有瘴气传说,有虎豹出没,但正气塘也有一个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里是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勐库西半山以及双江其他茶区,包括澜沧、景谷一带生产的茶,有大部分经过这里,走过天生桥,送往博尚交易市场,之后再被人运送到云县、下关,之后通过宜宾,卖到四川、重庆以及西藏。
茶山引路人把我们带到李本荣家,进门后,要穿过长长的门前走道,一路经过晒青棚、柴薪堆、新居。从墙角砌上来的挡墙上,种着葱以及其他花草。通往老屋的通道,摆放着七八盆兰花,刚刚过了花期。一根古老的树桩上,长满了菌子,远远看去,更像蜂窝。早几年,这条通道还连着李本荣儿子的新居,现在,新居已经被围墙隔离开来。“围墙化”是近十年来农村最显著的特征,与城市小区围墙不同,这里除了安全以及产权界限考虑,还有着保护隐私等多种诉求。
背着小孩的李本荣邀请我们入座,桌上已经摆着小黑江酒和紫云烟。勐库一带待客之道,烟酒茶不可少。烟除了紫云,还有毛烟,以及一个水烟筒。酒只能是小黑江,在双江,无论是贫穷人家,还是富贵人家,小黑江对他们来说都是佳酿。我们认识的几个生意做得很大的老板,连茅台都没有喝过。他们说,小黑江就是他们的茅台。领导宴请,也是小黑江上。茶嘛,当然是勐库茶了。当然,为你生火烧水,泡壶雷响茶,就是绝妙享受。要与他们深聊,不抽烟不喝酒进入主题的时间会很慢,没有佐食,小黑江瓶盖一开,白酒哗哗倒出四五杯,三杯过后,开聊。大家轮流抽着水烟筒,喝着茶,饮着酒,说着往事与近事。 
李家祖上是江西人,后迁到楚雄南华,8代后迁到博尚永泉,之后才到正气塘,他是第11代人。他们现在住的这个屋子,是130年前盖的。除了椽子换过外,柱子、梁子、木窗、隔离木板都是百年前的木材。 
李本荣说,从这个屋里分出去了47户人家。这是一个大家族,像古茶树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记得以前正气塘还住着一户拉祜族人,但现在一户也没有了。小时候,常有狼来骚扰,有三四十只狼在此地出没,他还见过豹子,老虎倒是没有见过。 
人说,正气塘是完全是一个被茶叶改变的寨子,没有茶,就不会有人在这里定居,没有茶,也就没有眼前的茶马古道。李本英家一年的产茶量有1吨,去年800元一斤,今年也有600元左右一斤的。正气塘茶质好,老人拿茶与另一个知名茶村小户赛做比较,说他做的是生态茶。100多年以上的茶树占80%。1965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他还带人种过茶树,包产到户后又种了一些。不过,他现在也种茶,响应的是新一轮的政府规划政策。从2006年开始,李本荣感受到茶叶价格明显上涨,原来几元钱的茶,可以卖到几百元,现在能卖到上千元。 
茶叶从这里出发,过了天生桥,就是临翔区博尚镇。天生桥是自然分界地,还把茶主产区与销售区分开。晚清彭琨平息拉祜族叛乱,在天生桥附近扎营,遗迹至今还在。彭琨的族孙、著名边疆史地学者彭桂萼也过了天生桥,开始了他对双江的系统研究。 
老屋对面是猪圈与厕所,这里更像是一个农业博物馆。犁、老石磨、面粉机、脱米机、马鞍、马鞭、马驮篮、大谷篮,一个家庭,拥有从生产到食用的全部工具。现在这些工具都退出日常生活,成为缅怀过去的指引物。
现在的家里,最大的工具就是进门的晒青棚与杀青锅。日常工具的退场与出场,往往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像村口的古道,曾经人声鼎沸,现在杂草丛生,而新建公路上过往的人络绎不绝。李本荣记得寨里的刘家铺子,一家人不用干农活,只需招呼来往的马帮与背户吃饭,就可以过得很好,那是茶的时代。现在,还是茶的时代,他们只需看护好茶园。
 
从正气塘出去,有一段通往博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5年前还在使用,现在因为新公路的修建与通车,被废弃了。这是一段很少人提及的茶马古道,勐库到博尚,有石桥遗迹,正气塘到博尚段有约8公里的遗迹,可惜连县级保护单位都不是,2013年已经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根本没提到这段遗迹。
我们四人先去了正气塘到天生桥这一段,从村里出来,入口处就摆放了一辆推土机,是农户请来开建茶园的。这几年,主路修通后,大型挖土设备都进驻到了农村,更早几年,老百姓修路开荒全靠一双手。 
茶马古道,就是当地人用双手生生开辟出来的。也不知道他们挖了多久,幸好这里的山中土多石头少,不用太费力。但石头少也增加了麻烦,他们铺路需要石头,这些石头又得从山下的河里一块块运上来。
现在的石头,大都被踩得光滑,变成青黑色。许多石头上布满了苔藓。两侧绿树成荫,杂草横生,需要用手来回挥除阻挡物。路边的野果子,也引发了大家的食欲,我吃了可以充饥的果子,也吃了可以防止拉肚子的野草,还认识了好几种中药草。
刚好是野生菌上市的时节,路上难免会与菌子偶遇,不过我们遇到的大都不能食用。中午出门的时候,遇到那赛村的捡菌达人满载而归,好多嫂子都过来围观,啧啧称赞。 
刀正平几乎没有考虑就买下一箩筐鸡枞,中午四人大快朵颐,即便是在山区,找到一窝鸡枞也需要极好的运气。刀正平说,今年雨水太多,鸡枞出得少,遇到就要毫不犹豫地买下。稍后的几天,我还看到他在朋友圈秀炒鸡枞油的过程,好一个吃货。他1996年就在勐库工作,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现在是勐库镇茶叶办公室主任,热爱美食,爱喝茶,爬山走路身段灵活。最熟悉这块土地的,当然是我们的向导李自魁,他是那赛村委会下辖的白花树村人,自己有一个初制所。 
李文清一年前到了津乔茶厂当副总,很快就爱上了茶,他一直说自己是干一行爱一行,不过,一路上他都在展示自己博物学家的一面,随便面对一种植物,他都能说上几句。 
极命山川,原本草木。
一路上,我们交流着对这块土地的许多看法。即便是相邻的几个村寨,都有不同的气质。比如,李自魁说,他所在的村寨白花树,茶价都卖不过毗邻的小村,有一年,茶价只相当于小村的一半。他说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太多的大茶树,白花树村在山的中间,山顶有一些大茶树,但产量不多。村子下面,大部分是农田。以前白花树村也有许多大茶树,但都被砍伐了。让他骄傲的是白花树的核桃不错,能卖出好价格。
“我们村寨光线好,”李自魁说,“白花树,有着勐库最充足的太阳。早上出门去那赛,是这个点太阳。到了,还是这个点太阳。”他说,他们的核桃树结的果都比别的地方的核桃树果多。 
李文清说,吃梨,要吃顶头的,下面的不甜,阳光照不到。刀文正说,山上果子未熟透,缺点太阳。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充满诱惑的行程,他们都很诗意地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他们为我们眼前的古道惋惜。确实,这条茶马古道太破败了。失去了主路的资格,也就失去了被维护的资格。
山坡顶部就有水源,流水顺路往下流,没有沟渠引导,整条路上都被流水侵占,水土流失严重,石块与石块之间,水窝众多,石块又非常松动,走起来非常费力。熟悉路段又健步如飞的老百姓,走完这段也要2到3个小时,这还是在路没有被流水淹没的情况下,现在嘛,估计得多要半个小时。
水源地有芭蕉树,李文清说芭蕉树种在这里很有讲究,芭蕉叶一折叠就可以当碗,用来舀水水。天热了,芭蕉林可以遮阴,芭蕉叶还可以折叠成帽子,戴在头上遮阳。我们站在正气塘往下看,以前的老路两旁都有密集的芭蕉林。当然,在路边种植物,有固土的作用,还有防止车辆跑出道路、为行人遮阴等多重功能。芭蕉熟的时候,还可以充饥呢。我吃过当地的芭蕉,非常可口。
昔日马帮吃饷午的地方叫刘家铺子,就在正气塘下首,我们去看的时候,已经是块玉米地。正气塘老人李本荣回忆说,当年这里经常有七八十人的马队路过,他对老背背印象极深,他们一次能背160斤。
摘春茶时来的人更多,缅宁、云州、顺宁、大理、石屏等地的商人把茶带到他不知道的地方。李本荣老人说着那些古老的地名,我要一一与现在的地名相对应,缅宁就是现在的临翔区,云州就是云县,顺宁就是凤庆。
《缅宁县志》载:“茶叶行经云县、蒙化至下关、西藏。茶叶市场以县城江西会馆门前广场为最大,三月春茶上市,万商云集,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市场极为繁荣。”当年这些茶叶大部分是经眼前的古道运输出去的。博尚镇因为经营茶叶,短短几年时间,从几十户人家发展成200多户。老人记得没有错,这里还有石屏会馆,这种会馆在许多茶区都能看到。
彭桂萼的《双江一瞥》中记载,民国初,勐库大叶茶年产万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双江国税中,仅茶叶一项每担收银3元,完税茶叶7000担,收银2.1万元,民国二十六年(1931年),勐库每担茶平均卖价100元,仅勐库公弄、邦骂一带,茶农请数百人采制茶叶。春茶期间,外地商人云集勐库、勐勐等地,竞相采购茶叶。
双江两个坝子,勐库看起来像传统的尖底铁锅,主要用来炒茶。勐勐像一个平底锅,主要用来煮米。一茶一米,是双江赖以生活的两大经济作物。
从刘家铺子往下走,我们经过了烤烟厂,从上往下来看,石桥段因为在河流上,又是白石头所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说是要走路到石桥,我们都有些犹豫,李自魁说,是有路的,只是玉米长太高了,还是有路的。
我们跟着他走,发现即便是道路被农田覆盖,但路线是异常清晰的,当年沿路铺的大石头还在,农夫要想把这些大石头全部搬走,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就索性让它们原模原样地摆放在地里,反正也不影响什么。
来到一块大石头处,李自魁介绍,石上原本是有字的,这是一块功德碑,交代了当年出资修桥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维护,现在字也不见了。天生桥那边,当年修的庙还在,正气塘的人每年都还会去那里烧香祭奠。
天生桥位于勐库镇以北20公里的那赛小村河上,建于1905年,全长6米,桥宽2.2米,高2.3米,由5根石条组成;石条每条长5.1米,厚29厘米,桥西侧有石柱6根,并配套石横栏杆4条,桥头立有一块大理石石碑,记载建桥情况,该桥是通往临沧的主要驿道桥。古石桥是古时候双江通往临沧,直至内地的通道。
那赛河上,还有5块雕刻成型的大石块横跨在河上,上面都有工匠凿过的痕迹。在河边的巨石上,还有许多用来固定的圆形小孔,这里已经没有可移动的大石块,据说早些年这里还有6块大石块,最多的时候,这里有几十块大石块横跨在河流两侧。
没有新路的时候,去博尚、临沧的所有人都要从这里走,没有人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天天往返于这条路的人,所看到的河流、泥土、植物都在发生变化,何况,我们面对的还是一座修建于百年前的简易老桥。茶农挑着茶叶经过这里,只是他走过一座桥,前面还有天生桥等着他过,更远的地方,还有更多的桥,这取决于他要去哪里。
参加彭琨的部队的士兵,许多人只能走单程,他们没有回头路,他们回不到故乡。远道而来的商队,他们要克服水土不服,要避开瘴气,要躲着豹子、豺狼,他们挣的钱,带着血。
彭桂萼从博尚来,跨过天生桥,爬完正气塘山坡,再下山来到小村桥时,已经花费了他大半天时间,他在路边与茶农交谈,到农户家喝上一壶雷响茶,去茶园走一圈,与牛马偶遇,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交谈,他关心河流、山势,关注民族与民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完整的双江。
多年后,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去他到过与没有到过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来了解这个区域,这片土地。他预言说,勐库一定会因茶而扬名天下,勐库也一定会因茶而走上富裕之路。他说对了。  
 
作者:佚名
日期:2024-02-0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