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走进普洱熟茶(一)—— 熟茶进化论

“生茶”与“熟茶”
普洱茶有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的区别。自然发酵是指民间俗称的“生茶”,人工发酵是指通过“渥堆”方法快速发酵的普洱茶,也被正式定名为“熟茶”。其实,在熟茶诞生之前,普洱茶本没有生、熟之分。但到了1975年,普洱茶的人工渥堆发酵工艺研制成功,自此,普洱茶的制作出现了两大分支,一个是普洱生茶的加工,一个是普洱熟茶的加工。
千百年来,云南普洱茶始终是“生茶”的加工模式,即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拣--拼配--紧压(团、饼、沱、砖)。这些工序的完结并不意味着普洱茶马上能够端上茶桌进行品饮,还需要后陈化,也称后发酵。由此也有了“爷爷制茶,孙子喝茶”的说法,因此,我们将这种方式成为最原始的“自然发酵”模式。
普洱熟茶的“熟”与食品加工的“熟”不是一个概念,是表达“成熟”的意思。它是通过“渥堆”这一方式,进行快速发酵,是普洱茶有史以来,围绕发酵环节进行的一次有意识人为干预发酵进程的工艺设计,也称“人工发酵”模式,是迄今为止中国茶叶发酵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科技进步。
 
谁发明的“熟茶”工艺?
1973年云南获得自主出口权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技术人员去广东学习做泼水发酵茶。从广东回来后,各茶厂的技术人员各自回厂研究发酵技术。由于当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昆明-下关-勐海,相隔甚远,技术人员也无法交流研究心得,所以,只能各自钻研。刚开始试制研究,失败在所难免,直到1975年后,三大茶厂才有了相对成熟的普洱茶产品问世。可以说,熟茶技术的发明,是群体智慧的产物,是老一辈茶叶工作者在峥嵘岁月里共同摸索、试验出来的产物。这些先行者、探索者,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普洱熟茶最初工艺的诞生是在昆明茶厂,由吴启英领军,但这种工艺真正走向成熟,包括对工艺的不断修正与优化,实际是在勐海茶厂完成的,在邹炳良担任勐海茶厂厂长的12年里。勐海茶厂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叶出品了大量经典产品,这其中有生茶也有熟茶,绝大部分产品至今仍是市场追逐的明星产品,“勐海味”就是这一标志性的称谓,他是消费者的总结,也是对这种产品价值的认同。
 
熟茶的工艺密码——渥堆发酵
熟茶渥堆发酵历时一般在45天左右,甚至更长。不同于制造业之类的技术,有着标准的规格和流程,在渥堆发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界的微生物,常有人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因而发酵的场所,空气的温湿度,潮水、翻堆、开沟等程序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可循,而是充满了经验色彩,对于一个茶厂来说,一个熟茶发酵师傅技术与经验的好坏,对厂家出品的熟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介绍一下熟茶发酵工艺的流程:
1、选地
选什么场地,对于发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用来发酵的地面用的是水泥地面。新的发酵车间不能马上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养地的过程是这样的:把熟茶的碎茶、茶末等,铺在地面上,大约1厘米高,然后浇透水。接下来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表面湿润,直到水泥地面变黑,茶末没有茶味为止。
2、打堆
通常把晒青毛茶堆成50-70厘米高,进行发酵准备。至于是50还是70厘米,就跟茶叶的等级有关系了。一般越是粗老的茶,堆高也就越高。
3、洒水
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并且,洒水量是个很重要的参数。一般是每100千克毛茶需要加30-50千克的水。所谓看茶做茶,一般嫩茶洒水要少一些,粗老的茶青洒水较多。洒水均匀以后就盖上发酵布开始发酵了。
4、翻堆
茶洒水堆高后用发酵布盖住,让温度上升。堆温一般在50-65℃之间,大约两周的时候翻第一次堆。每次翻堆后,堆高逐步降低,从60厘米逐渐往下降。如果温度高的话就要翻得更勤,如果温度过高,翻堆不及时,就容易引起烧堆,致使茶堆碳化而报废。
5、开沟
几次翻堆后,堆高继续下降,通常不超过40厘米。一周后,即发酵周期的第35天左右,堆子温度降为35℃左右,就可开沟,让茶冷却并干燥。每隔3-5天开一次沟,交叉开沟,如此循环往复至茶叶含水量低于14%。普洱茶的干燥切忌烘干、炒干和晒干,否则将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品质。
6、养堆
茶堆散热后静置一周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养堆。大约45天左右,得到了渥堆后的毛茶,一个渥堆发酵流程完成。
7、成品
渥堆完成后还只是熟茶的毛茶,最后要成为流通的商品还需要分选、灭菌、蒸压成形、包装出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熟茶刚刚渥堆出来多少都会有些堆味,较好的茶厂会将散茶在仓库中存放1-3年,待堆味散去才压饼出厂。
 
作者:佚名
日期:2024-02-0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