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龙团到姑娘茶的传承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东坡的一句诗,写出宋代无数茶人的向往——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来烹小龙团,可谓是天作之合,甚至是天下无双。龙团凤饼,在宋代价比黄金,且更难得。皇帝赏赐大臣,竟然是四个人分一个龙团茶。
大龙团八饼为一斤,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选料精细、制作精致的小龙团,堪称贡茶中的极品,以至于因为过于耗费财力人工,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但这道诏令不针对边区的滇茶,明代时期记载云南普洱茶,还是“蒸而团之”。
清代的贡茶中也有不少团茶,有大规格五斤重的“人头茶”,也有四两重的“女儿茶”。“女儿茶”也称为“姑娘茶”,据说是由姑娘们的采摘制作,将获得的茶资置办自己的嫁妆。而且这种“姑娘茶”选料细嫩,制作精细,深受欢迎。
2、从团茶到沱茶的蜕变
“姑娘茶”作为团茶的一种,最初的形态呈现圆团状。在上世纪初,据说有位景谷人开始将“姑娘茶”揉成半球形,类似馒头的形状。因为产自景谷,又称“谷茶”。
后来,由大理茶商成立的“永昌祥”,派人到思茅、景谷、勐库采购茶叶,并在景谷学习了“谷茶”的制作方法,又将其发展成碗臼形态。简单来讲,茶叶的外形从“球形”到“馒头”再到“窝头”的转变。
云南人将一小堆的东西叫作一坨,所以最初称为“坨茶”。又因为这些茶广销四川,而四川人讲究用沱江水泡茶,逐渐衍生出“沱茶”的叫法,并推广传承下来。
3、当代沱茶的发展
这种窝头形状的沱茶,放在一起既透气,又利于转化,还方便运输。当时的大理沱茶,外面用油纸包好,再用稻草编绳串起来,多为五个一提,景谷沱茶多为四个一提。
从四两重的“姑娘茶”转变而来的沱茶,本就发挥出自身小巧且实惠的优势,受到很多人偏爱。现在又发展出不同规格,有一斤装、半斤装,也有100克,甚至几克一颗独立泡的小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