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凤庆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政道,还是旧时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通道。就云南省的临沧地区而言,凤庆是受茶马古道影响最大的县。可以说,凤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茶马古道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由于凤庆(旧称顺宁)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其相关茶事在明代的《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的《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上都有记载。虽然大量的茶叶交易兴起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凤庆至下关的古驿道却早已有之,可以说茶马古道应该是古驿道的内涵引伸。
 
 以旧时的顺宁为中心,其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北道,即顺(顺宁)下(下关)线,另一条是西南道,即“迤方”道。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漭街渡将骡马和茶叶分别横渡澜沧江、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渡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府刘青率军民创建青龙桥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达下关。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的引伸段,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营盘镇),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虽然西南道的茶叶流量不如北道,但商帮实力强于北道,且多为持枪商帮。其商帮多以腊戍(缅甸国土)为终点,或以茶易纱,或以茶易鸦片,其目的是谋取暴利,毒害人民。北道则不同,商帮在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及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带了回来。所以说北道对凤庆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早时的顺宁城北建有一座接官亭,这说明旧时到顺宁做官的人大多都从北方进入,顺宁的老百姓要到接官亭把官员接进城府。而从北方进入顺宁的道路只有五尺马道。也就是说,很多官员都是用骡马驮着家什用物随着马帮携带家眷而来的。想想也是,在那不通公路不通飞机的年月,不借助骡马的力量还能靠什么呢?于是,这条五尺马道也就成为旧时顺宁的政道了。
 
 翻阅《凤庆县志》及有关史料发现,从元朝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历任土府知府、知府、知县、县知事及县长的官员多达160多人,除了土府知府勐氏世代承袭外,在任职表中能够找到籍贯是顺宁的仅仅只有赵珩一人任过副县长,其他百余名都是来自其他地州县。这些来自不同省份的官员,都给当时的顺宁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嘉庆后期至明万历年初,土知府勐寅就购经、史、子、集等书在城内建聚书楼(又各万卷楼)贮藏;祖籍河南新郑的刘青,到顺宁任知府后不但重修府城,主修《顺宁府志》,还率军民建造了横跨澜沧江的青龙桥,沟通了南北交通要道。满州长白人琦,移任顺宁知府后并倡导种茶,兴办学校。腾冲县人张问德就任顺宁县长后,选贤任能,广集人才,编修《顺宁县志初稿》付印。祖籍湖南衡阳的冯绍裘从下关徒步到达顺宁后,在顺宁研制成功了当今世界著名的“滇红”名茶。就在那古老的岁月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先进文化从五尺马道上传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巡府陈用宾令知府余懋学建顺宁学宫于府署西面。同年,开始建设孔庙,经两次迁建多次增建,最后建成了由呜凤阁(又称魁星阁)、崇圣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和泮池等单元组成,呈中轴线对称,台阶式演进格局的孔庙建筑群落。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布政司陈宏谋令顺宁知府朱灿英建凤山书院于城南土府勐廷瑞望月楼旧址。从此以后,顺宁便有了龙泉馆、育贤馆、乐育馆、牛街馆、阿鲁司馆、石洞寺馆、汇英馆、诩文馆、南北馆、松岭塘馆、萃文馆、会文馆等等义学12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顺宁知府朱占科又创立了顺宁府立中学堂于城内关庙;民国五年(1906)成立顺宁县立中学于凤山书院,民国20年(1931),云南省立顺宁中学成立于城南武庙大校场。这期间,顺宁成了如今临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云州、缅宁、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子弟都到顺宁求学。就这样,顺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辐射整个迤方地,并在慢慢地向南推进。
 
 由于中原文化及南诏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五尺马道由北向南渐渐推进,旧时顺宁的文化积淀也就越来越深厚。许多乡人深受各种先进思想及文化的熏陶,读书风气盛行,知书达礼的乡人也越来越多。在科举时代,仅顺宁就考中进士1名,举人27名,恩贡35名,岁贡202名,拔贡25名,优贡1名,副榜4名,例贡7名。这之后,教育事业更有发展,先后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及专业学校的不少,有的还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在凤庆境内的茶马古道上,有当今被国家民政部编入《中国名镇》一书的鲁史古镇。鲁史古镇之所以有名,就因为它是顺下线上的大马站,来来往往的马帮都在这里歇脚,其马锅头与随行商人、官员及文人的言论及行为对当地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早,改变陈腐观念快,致使当地的集市贸易比较繁荣,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直至如今,旧时马道经过的江北乡镇,能诗善文者不少,其楹联歌赋内容颇丰。
 
 从中原文化由北向南推进而论,旧时凤庆接受中原文化要先于临沧地区其他各县是事实,就以凤庆而论,江北的诗礼、鲁史也要先于凤庆县城。如今诗礼、鲁史的民居仍然还受大理民居的影响,按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模式修建凤庆境内的玉砚塔与红龟山笔塔的建造也与大理三塔极为相似。
 
 自昆明至临沧的公路修通后,茶马古道并渐渐失去了它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这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茶马古道曾经有过的辉煌不会磨灭,茶马古道上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由茶马古道承载而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将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6-2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