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府名,清雍正七年(1729年)分车里宣慰司江内六版纳地置。治宁洱(今普洱)。乾隆元年(1736年)增领江外六版纳各土司,辖境约当今云南普洱、景谷、墨江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澜沧江沿岸所产茶叶,集中于普洱加工、运销,故名普洱茶。阮福所著《普洱茶说》这样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倚邦、日架布、日熠崆、日蛮砖、日革登、日乃武,即所谓六大茶山。倚邦、乃武最著名,此外勐海、景谷等地之茶,也都会集于普洱,统称普洱茶。”
普洱,在我国西南隅,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土壤肥沃。终年温暖,雾露弥漫,茶树一年四季都能发芽,且芽叶又大又嫩,制出的茶芳香、味浓。每年从农历二月下旬直到十一月中旬都是普洱茶的采摘时期。春茶的采摘依据时间的先后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茶的采摘俗称“二水;秋茶的采摘,又称“谷花”。茶叶的采摘季节不同,它的品质也有高下,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春茶清香爽口为上品,夏茶味道浓烈但不带苦味,而秋茶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普洱茶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采摘的鲜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茶。因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3~5年的储存,待其味质稳净,便可出售。“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5~8年)转化为熟茶。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及活力愈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普洱茶包括沱茶、方茶、饼茶、紧压茶。沱茶,古称“团茶”,从清明至谷雨之间所采摘的春尖为原料,压制而成型似碗。外形紧结端正,色泽乌润多亮,具有馥郁清香、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清澈的特点,耐冲耐泡。因其形似北方用玉米面蒸的“窝头”,所以北方人又称其为“窝头茶”。方茶,以细嫩的毛茶为原料,压制成正方型扁块,上面印有阳文“普洱方茶”字样,色泽青绿多毫,香气清浓,滋味醇厚。饼茶,又称“圆茶”,系精制沱茶,方茶的副产品压制成圆饼形。有大饼、小饼之分;一饼一筒装7个,故又名“七子饼”。外形美观,香气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主要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小饼以供应藏族同胞为主。紧压茶,以芒种至大暑所采摘的“二水”叶为原料的毛茶压制而成,形同心脏,色泽乌黑,味醇而粗涩,汤色红黄,叶底老嫩不匀,主要供应藏族同胞饮用。历史上还有一种圆形团茶,小的重几两,大的重五斤,形为人头,被称为“人头茶”,是为贡茶。
普洱茶作为一个知名品牌,为了维护其品质的稳定,每个厂家都是严格按照统一的拼配表制作成品茶。1950年之前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1950~1968年,在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志,红字为第一批,绿字为第二批,黄字为第三批,称之“印级茶品”。1968年之后,茶饼包装上不再印“中国茶叶公司”,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
普洱茶宜用腹大的壶冲泡,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同时,建议选用紫砂壶、陶壶、瓷壶为好。冲泡前,将茶饼、茶砖掰开后,在空气中暴露15天左右,这样味道更好。茶叶用量约占壶容量的20%左右。因为普洱茶与其它茶类不同,好的普洱茶至少地底下埋5年左右,所以怕它带有杂质,第一次冲泡速度要快,主要是洗净茶叶,其次是唤醒茶叶的味道。第二次冲泡才是饮用的。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日可以冰过再饮。
普洱茶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拾遗》称:“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炎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由于普洱茶是在长期温热的条件下生产的,“多酚”的氧化程度比较高,因而能产生大量氧化产物,起到健胃的功效。此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也较红茶、绿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