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首届酒文化节在陕西省碑林博物馆举办了一个特殊的展览——中国古代酒具展。在众多的酒具中,有一件展品以它奇特的结构,别致的造型,精美的装饰令人驻足观看,引来人们阵阵的赞叹声。这件神奇的酒器就是铜川耀州窑五代末至北宋初的产品青釉提梁倒装壶。
提起这件倒装壶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1968年,陕西彬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的一位农民在城墙取土时,突然从土中挖出一件东西,他赶忙拾起来,用手拂去表面的泥土,一件精美的青瓷壶呈现在眼前,后来这件青瓷壶流传到了西北大学哲学系资料员高立勋同志的手中,1982年,高同志将这件神奇的倒装壶捐赠给了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这件倒装壶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壶高19、底径7.5、腹径14.3厘米,实测壶内可盛水910亳升。壶身整体呈圆形,它的装饰分五个层次:最上部是虚设的双层柿蒂钮盖;下为一周线刻团菊纹;再饰连珠纹、锯齿纹各一周;第四层是在圆鼓腹上雕刻一周缠枝牡丹纹饰;最下层饰一圈仰开的莲瓣。整个壶身的装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虚设的壶盖部分与提梁衔接,提梁为凤形,凤首高高仰起,凤冠迎风飘逸,作展翅欲飞状立于壶顶正中,凤尾垂曳至壶的肩部,并用连珠纹作装饰,整个提梁就形成了一个半圆形,既别致,又美观实用。
青釉提梁倒装壶流部(俗称壶嘴)的装饰在同类壶中比较独特。它是由大、小两只哺乳的母子狮组成,母狮前肢趴地,后肢躺卧,引颈抬头,嘴大张,利齿外露,似乎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迎击来犯的敌人,以保护膝下幼儿;而幼狮正无忧无虑地伏在母狮怀中吸吮乳汁,憨态可掬。母狮的凶悍,幼狮的乖巧,母子的亲情,在陶瓷工匠师傅的手中,被刻划得惟妙惟肖。更令人叫绝的是,母狮大张的嘴就是壶流。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壶流、壶把都有了,怎么不见壶口呢?又从哪里装酒呢?别急,这正是倒装壶的神奇之所在。首先,将壶倒置,在壶底的正中心,有一个梅花状小口,这就是壶口,和壶口相连接,有一小管通向壶腹内,壶流至壶底处为双层,酒从底部壶口倒入,这时壶身呈倒置形,但壶流并没有酒溢出,然后再将壶身放正,底部壶口又不会漏酒,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早在一千年前,耀州窑工匠已掌握了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了这件具有创造发明和高超技艺的神奇精美的工艺品。
这件倒装壶一经面世,就经过了我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等多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是陕西铜川耀州窑的产品。耀州窑早在唐代已开始烧制瓷器,到宋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凡宋代名瓷窑中常见的器型,都大量烧制。器物花纹图案丰富,既有莲花、牡丹、菊花、葡萄等植物花卉纹,也有游鱼、鸳鸯、龙凤等动物纹样。装饰工艺有刻花、印花,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刀锋犀利洒脱。这件倒装壶,无论是它的造型,或是具有立体感的装饰纹样,再罩以晶莹透亮的青绿色釉,无不说明它是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另外,耀州窑在五代时就为统治者生产过贡瓷,宋代中期也被宫廷选中烧制御用瓷器,《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均有记载。五十年代北京广安门外出土了大量的带龙、凤纹饰的耀州窑青瓷残片,也证实了这点。倒装壶以凤作装饰纹样,造型奇特,制作精良,釉色纯净,非一般人所能用,极有可能是宫廷盛大宴会使用的御用酒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