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虽不产茶,但作为中国茶文化历史资源大省,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河北是中国禅茶文化之源
河北省向有“燕赵大地”之称,它所处的地域是古老而悠久的。从五千年仰韶文化时期,河北就成了历史的文明之区。在这块富饶的燕赵大地,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怀古凭吊的历史遗产:农耕供织,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名人辈出,演示着一幕幕燕赵之士慷慨悲歌的活剧;古桥塔楼,在历史的航道上竖立起一座座里程碑……河北有着值得世人骄傲的文化瑰宝,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众多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河北文化历史资源中,我发现其中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居然也是如此厚重,如此丰硕。我无法统计古代河北茶人知多少,只记得他们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历史连在了一起,与燕赵大地的文明连在了一起。如今,当我重新打开河北茶文化历史的“时光隧道”,寻找河北茶文化历史的文脉,触摸和体味河北省这座文化历史资源大省独特的茶文化底蕴时,领悟到河北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为世人著称。河北“禅茶文化”,是一张递向世界的精神文化“名片”。
根据当今中国茶文化产业最具权威的工具书,荣获国家辞书类最高奖——中国辞书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在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中,则完全以河北茶史上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僧人单道开饮茶(《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唐德宗时官御史中丞、河北景县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史料,以及河北赵县观音院(现柏林禅寺)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进行诠释。由此可见,茶禅文化或“茶禅一味”与河北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果说有人非要冠以河北是中国茶禅文化抑或是“茶禅一味”的发源地、诞生地、发祥地之“帽”,那么,河北也实在是真的难以拒绝这顶帽子。这是因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开启了中国僧人把茶(荼苏)和禅相合的大门,为后世“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河北景县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篇》,成为中外学者对禅茶文化研究的最具珍贵的史料;最后是河北赵州禅门公案“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标志着“禅宗茶道”的正式诞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赵州禅师颇有回味的“吃茶去”作为佛门直指人心的开示,赢得了历代高僧的赞叹!从古到今,各家对“吃茶去”赞美之情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赵州“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对之赋予了极大关注,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成为人们千年讨论不休的话题。
唐代茶文化史上三位重量级人物,河北独占其二
在中国唐代茶文化史上,出现了三位众所周知的杰出人物:一位是茶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一位是赵州从谂禅师,一句“吃茶去”禅林法语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让无数学人踏上了“归家”的途程;另一位就是有着“亚圣”或“中国茶仙”之称的卢仝,自号玉川仙子,他的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歌》)一举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巧的是,这三位人物,两位与河北有关。赵州从谂禅师,禅茶界无人不晓,无需赘言。这里有必要着重说一下唐代诗人、河北范阳(今属保定涿州)人——卢仝。卢仝与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同源范阳卢家场村(六祖惠能在《坛经·行由品》中说:“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至今在卢家场村还保留着“天下卢氏源范阳”的“范阳卢氏祠堂”。当年韩国总统卢武铉到此祭拜卢氏祖望之地,认祖归宗。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现今能看到的七千多首历代茶诗中,能见到的人物,主要就是这三个人。其中在历代茶诗词中直接或间接描写卢仝与《七碗茶歌》内容相关的有近千首诗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当数卢仝,其次是陆羽。然而从茶道思想体系论之,文人和诗僧们习惯上都把赵州禅师作为凌驾于陆羽、卢仝之上的人物在诗中出现。有时诗人们总喜欢把陆羽、卢仝和赵州三人取其二者在诗中作“齐名并列”关系。
所谓卢仝《七碗茶歌》是从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去头掐尾择取全诗中间重点部分的排比句法而得名。卢仝从一碗到七碗,以己独特的灵感,写下品茶品到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的感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写得潇洒浪漫,把茶之神清气爽的效应,渲染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中国茶文化经典之作。
古代茶器名窑 河北独占三座
河北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茶事和著名茶人,最终形成中国茶文化历史资源大省,也在情理之中。还有必要说明一点,河北不仅茶文化资源丰厚,而且与之相匹配的河北茶器文化资源同样在古代中国独领风骚,并开始向世界传播。河北茶器是中国茶文化、陶瓷文化与器具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结晶。邯郸的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磁山文化中的一个脉系。其磁州窑茶具以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绘技术和朴实流畅的纹饰享有盛名,在世界上有“黑白之美”的代名词。如,北齐时期的龙柄鸡首壶、宋代的盏托、金代的红绿彩茶碗、元代的黑釉天目盏等精品茶具,以及钱锈花茶碗、刻莲纹执壶等等。2008年还应浙江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邀请赴杭州参展;邢窑,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今属邢台市),故名。邢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而白色茶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为古代民间陶瓷茶具的杰出代表,唐李肇的《国史补》记载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之说。陆羽《茶经·四之器》同样有记。邢窑产的不少茶具底部有“盈”字款。这种类型的茶碗当时当时还远销海外,中东及北非地区有些遗址曾有出土便是证明。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五十年代出土的邢窑茶具,包括茶碗、风炉、茶臼、茶瓶、茶鍑、渣斗及茶圣陆羽瓷人像。而定窑,为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官窑之一,今保定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茶器白瓷滋润如玉,如,印花花口茶碗、划花茶碗,莲托把杯,几纹茶碗、印缠枝花卉纹茶碗、白釉花口茶碗、粉红釉凤首茶壶,其烧制工艺斐声海内外,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从此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茶器。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以“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定窑在其“黑白艺术”里催生出造型各异,简约质朴的茶盏、茶壶,在中国茶文化史册上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茶具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
研究和发掘河北茶文化抑或是茶禅文化,主要是把河北茶文化历史资源中有价值的文化内涵能够从中体现出来,能对河北今后在各方面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实了新的内容。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机缘中,茶文化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洒上一缕阳光,增添一份精彩,开引一股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了一部美丽的人生诗篇。
河北这块有着深厚历史传统和悠久文化传承的土地,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