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黑茶历代大事记
 
   黑茶历代大事记
   传说
   湖南安化梅城思游,传说为蚩尤故里,蚩尤一统梅山诸蛮,称炎帝,战败皇帝后身负重伤,遂流亡于山野尝百草而疗伤,谓之神农氏,神农氏,即蚩尤;“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神农氏时代,湖南安化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 
   汉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箱内黑色类颗粒状实用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对于这箱茶叶从何而来,业内专家经过多年考查、研究、分析,认为黑色颗粒状实物为安化黑茶,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达到2300年。
   三国
   汉末三国时期,吴、蜀屯兵益阳,陆羽曾用一包包一竹篾包裹的茶叶为将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形式。
   唐
   按史书记载,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且为当时的名茶,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是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已有黑茶生产。
   据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是说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宋
   宋代,朝廷打败梅王,在梅山地域置县曰“安化”,为纪念梅王,县治称“梅城”;朝廷完全控制了安化黑茶的产销,并开始于安化设“博易场”,黑茶从唐朝后期的以茶易马发展为以茶易米、盐、绢布、以及西域番邦的奇珍异宝;
博易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用黑茶交换的地方”,黑茶在当时可等同货币流通。
   元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饮马多瑙河,创中国版图之最;凭的是三大法宝:英明领袖、金戈铁马、神秘黑茶。
   千年以来,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名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成吉思汗铁骑远征欧亚大陆,将士若无黑茶护体,恐早已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疾不成军,还谈何臣服洋奴?当然,将士不可能扛着千两茶去打仗,大铁锅里煮的应该都是“茯茶”。
   茶界年轻的作家周重林在他的畅销书《茶叶的战争》有详细介绍 
   明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钦点安化芙蓉山“芽茶”22斤,称“四保贡茶”。安化黑茶至明朝贡。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朝御史陈讲疏奏:“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谓当时私商逐利越川境入湘私贩湖茶(即安化黑茶)的情形。
   1595年,黑茶被朝廷定为“官茶”,16世纪末后,安化黑茶兴起。
   清
   “道光百两,同治千两”。
   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商人雇人下乡采买安化黑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约合36.25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无价之宝。
   清末,安化茶叶名扬天下,茶叶产业盛况空前,江沿岸,经营安化黑茶产制运销的茶行,茶庄达300余家,诗人赞其盛况云:“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江边鸥”。目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于民间。
   民国
   民国28年,浙江大学教授、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在安化创办“湖南省茶叶管理处砖茶厂”,亲任总经理,著《安化黑茶》一书。书中推崇“道地茶”,“道地茶,即安化境内内所产之本地茶,安化伊水泥溪间之芙蓉山、花桥、枫木仑、谢家排、枞木塘、大福坪一带,产茶颇多,而以芙蓉山所产者品质为佳”。
   新中国
   《当代青海简史》记载:到1951年底,西北地区100%的少数民族喝上了茯砖茶。西方北各族人民满怀深情地称之为“共产党茶”、“毛主席茶”。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