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普洱茶盛极一时,高额利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到六大茶山。《滇海虞衡志》记载的,便是当时的情景。“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矣。”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为输送贡茶和外销普洱茶,还专门修筑了攸乐至思茅厅、普洱府的茶马驿道。著名学者方国瑜在《闲话普洱茶》中说:“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还有缅甸、锡兰、暹罗、束埔寨、安南等国的驮马商队,每年来往于西双版纳……”。在易武,《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一书中记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山、曼撒茶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今勐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清朝乾隆(1736年)前已有汉族在易武制团茶,乾隆年间(1736~1795年),云南石屏一带的汉族人纷纷迁居易武大种茶树,同治年间(1862—1874年)茶叶产量大增,到光绪年间(1877年)仅易武茶达250多吨。易武成了利润城,1930年镇越县政府从勐腊移至易武街,直至解放。易武盛产茶叶,所产茶叶在六大茶山中位居榜首。因此,犹其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易武曾商贾云集,马帮塞途,繁华一时。如今,仍可见茶马古道、茶案碑碑文、关帝庙等碑碣、遗址。在攸乐茶山,据称当时也年产茶叶4万公斤。曾吸引大批内地商人、农民来收茶和种茶,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增进了民族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如内地汉人曾在基诺山开设打铁坊、织布坊、石灰窑、酿酒坊等。以及木匠、铜匠等手工艺人,带来了较先进的技术,对基诺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天,盛况空前的普洱茶同样吸引着数十万人奔茶山,与历史何其相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