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洒茶山包括版纳易武的曼洒、曼黑、曼乃和曼腊四个乡
曼腊乡有张家湾、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冲、大寨、小寨、叭西河、猪屎河、勐现坝外均产茶。全乡167户,737人。茶园281块。大寨农民许明昌说,他母亲当姑娘时约在80年前,大寨曾产茶800多担。大寨人口多时曾达150户,小寨达200户。光绪三年(1877年)采茶忙时,每天要杀3头牛、5口猪。民国22年(1933年)曼腊还有陈云号(陈世元)、同顺号(李济川的父亲李当寿)、杨长寿、赵国铨、德顺祥(高国昌父亲高家星)、高裕和、薛春有、高老炎、朱家福、徐三、魏老大、高老向、高家炎……等二十几家茶号。曼腊大寨有关帝庙,原在下寨,光绪十一年(1885年)移到上寨,庙内有铁钟一口,铸于咸丰壬子年(1852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庙,费用按茶叶多少分摊,每担茶出一筒“功德茶”。丁家寨老人何家寿(85岁)、范老妈妈(60多岁)及另一属狗的老妈妈(77岁)谈:何家从石屏搬到此已六代,在丁家寨西面大黑山原来都有茶树,是范老妈妈的老公公时代栽的,因年年火烧,现已无存。那时在徐家梁子东南离老挝边界两华里,遍山都是茶。属狗的那位老妈妈谈,在丁家寨前面山沟有棵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约达35公分左右。徐家梁子杨寿昌的母亲(57岁)谈:她家由石屏搬来勐乃附近的龙潭,那是六代前的事。她22岁时(1922年)又从龙潭搬到徐家梁子这里已有大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达30公分左右,树幅达10米左右。另外黄狗寨、毕得勒、半把香、瓦得铺等寨都产茶,仅杨家一家就有茶6担,平均每家有茶3-4担(一担24筒,一筒5老斤,折计一担茶为120老斤)。丁家寨、徐家梁子及张家湾的老人们都这样谈:“石屏人到此已六代。由石屏来此叫奔茶山。茶树在石屏人未来前就有了,是本人族栽的。传说三国时本人族要随孔明公去,孔明叫他们头朝下睡,马向南拴,但本人族却头朝上睡,马向北拴,结果没跟上孔明,孔明回头看看本人族没有跟上来,就撒下三把茶籽说:你们吃树叶!穿树叶!这样,本人族就靠栽茶生活了。茶叶在40年前(1918年)最旺,那时销越南莱州及香港。茶类大部为圆茶(即七子饼茶),紧茶只做过两年。茶号最初有陈家和杨家,后来冯家、李家、高家等纷纷设立茶号,最多的一二百担,最少的三担,以后陈云号最大,有五把马、十把牛(每把十头),茶叶直接驮到越南莱州,有18马站(每站60华里)。马年走二转,牛年走一转。茶山粮食不够,但因怕打摆子(疟疾)不敢下坝种田,专种山地,一直种到老挝的辉外、章乾青、马叭大地等处。女人采制茶叶,男人种地种旱谷,仍不够吃,每年还要从勐罗大坝,瑶族寨子及国外勐板桃子树等处运进很多粮食,那时粮价用半开(云南地方硬币)计算,每石半开七至八元。茶叶好的每石半开十七到二十四元,差的七至八元。曼腊茶农对栽茶制茶有丰富经验,他们说:“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叶才会发,每年冬、腊月挖茶地。采茶要留叶,有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三叶,只二叶的摘一叶。春茶要多留嫩叶,老叶只留一张,二水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发,老叶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叶。四水嫩叶少,留一到二叶,不抹老叶。摘茶时要顺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圆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头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时春茶没有四水尖值钱,因四水尖芽头比春茶好看;另外还有平茶,用刀切切晒晒。”
曼洒乡位于曼腊乡以南,系曼洒茶山的主产茶乡,过去产茶千担以上,现只有茶园84块,产茶300担左右。全乡98户,416人,包括杨家寨(汉、爱尼)、澜田(瑶)、丁家寨(瑶)(注9)、曼洒街(汉)和黄竹蓬(爱尼)五寨。其中,澜田、丁家寨不产茶,产茶最多的为杨家寨。其东南角过去还有白茶园、曼边新寨、湾弓大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和茶王树等寨子,但现在这些地方已无房屋人家,茶园荒芜四十多年。过去南起“茶王树”,西接曼洒,东到秤杆梁子都是茶山,产茶最多为湾弓大寨,一季可采茶400多担。湾弓大寨有大庙,庙里有看庙老人,有“石狮镇白虎岭”,全寨盛时有200户,为汉族寨,其周围是白族寨。在曼洒街过去有范家荣和张绣书两家茶号。根据杨家寨农民段国昌(54岁)谈:39年前(1918年)“茶王树”尚有8户人家(原有12户,后搬走4户),白茶园3户,曼新寨5户,三寨共16户,年采制茶叶320担。“茶王树”寨旁那棵茶王树,光一水可产茶一担零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长出三个新枝,新枝杆粗直径约在30公分左右。为了查看“茶王树”茶地实况,笔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农技站干部张绍儒、曼洒乡的西双版纳州人民代表前乡农会主席张六四及杨家寨农民段国昌的儿子段小康四人,携带枪、弹、毯子和干粮,往访茶王树旧址,早晨九时半由杨家寨动身,过湾弓河,翻小山,进入大森林,到达白茶园,茶树生长在高大的杂木林下,为丛状灌木,属小叶种,叶背嫩芽茸毛极多,称为白茶,名副其实,惜不知引自何处,尚待另行考证。过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树河(其下游直达曼腊以上)。在河边休息吃过干粮午餐,继续起程过河,横穿过荆棘刺丛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满漫长的绿色藤萝,有刚被狗熊撕下的大块新鲜树皮,有以树枝、长草堆成大坟堡状的野猪窝,还有孔雀刚啄过的林间隙地。到茶王树林天已将黑,整片林地都是高达二丈以上的粗细茶树,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叶有碗口粗,显然是由大茶树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长起来的,哪棵是茶王树,大家都不认识。当晚在茶林中烧火露宿,翌晨观察茶树,为栽培型大叶种乔木茶树,测量了两棵较大的茶树,其一树脚周围粗104公分,分枝四,围粗分别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个分枝上又分两枝,一为39公分,一为32公分。树高约8公尺。另一棵茶树,树脚周围120公分,从根部分枝四个,分别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这片茶林平均茎粗,不下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于当地爱尼族五十五代以前,这里的茶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量毕树杆圆径,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诉他的那棵“多衣树”下顺便拣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计划往返只是两天日程,没有多带粮食,且顾虑家里记挂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为了解去茶林的路线及其确实地址,供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打下基础。预计目的既达。于九时动身回家,由茶王树林地向上走,往东南横穿过去,到三家寨山顶,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坝。像马帮那样,砍竹筒当锅煮午饭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洒大路,下午六时返抵杨家寨,两日往返共约一百里。
曼黑乡在曼洒东南,与易武茶山相邻,现有190户,929人,159块茶园。茶叶由易武茶区的曼洛组收购。全乡有大漆树(汉)、刘家寨(汉)、松树林(汉)、大路边(汉)、小河边(瑶)、刮风寨(瑶)、大谷仓(瑶)和槠栗树等八个寨子。前四寨产茶,后四寨无茶,从前在大路边有胡发新、胡小川、胡金城、罗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树李开元、杨家名等茶号。
曼乃乡在曼腊北面,与江城县康平区相连,有岔河(傣)、旧庙(本人、汉)、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罗(汉、本人)、大坝(傣)、曼乃大寨(本人、汉)、勐板田(香堂、汉)等八寨,全乡1957年10月底止产茶7097.2斤。曼乃紧接老挝,为解放前出口茶叶必经之路。从易武到倚邦间的磨者河大桥碑文记载,1919年间政府曾在曼乃设置“洋关”,征收厘金。过去在老街有何福宝、杨守顺、新寨有余国宝,旧庙有胡士等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