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庄、茶城、茶楼、茶馆等等这些茶事活动的场所,您一定不难发现,有人在大谈特谈茶,茶的分类、茶的特性、茶的传说和典故等一股脑儿袭来,无所不懂,无所不包,那股子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的架势,似乎要力求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是为茶而生的!
可以说,猛一听,挺唬人;再一听,不忍听,因为虽自命不凡,但破绽百出,前后矛盾,张冠李戴,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煞有介事,以讹传讹,无论多少飞溅的唾沫星子也难以填满他们茶知识的断裂带,无论茶的多少营养价值也在瞬间补不起他们侃侃而谈时“面黄肌瘦”的表情……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我总是在内心为他们一洒同情之泪。
你猜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哟?没错,大家冠之以 “伪茶人”的称谓。但“伪茶人”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大抵是这样几种类型:
附庸风雅型。本来就是一俗人,可听说茶事也是个雅事,于是就风风火火学起了茶,浅尝辄止,主要用来装潢门面,其实撑起的仅是一片遮羞布而已,最终还是“脱不了鹅黄的底子”;本来是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主儿,硬是要把自己定位成一“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的角色,无论咋看,都是不匹配的,完全是在附庸风雅。
故弄玄虚型。这是一种爱茶一族的人。如果你与他刚刚坐定,他会问你说是“咱们喝你这个年龄的茶,还是喝他这个年龄的茶,还是你俩加起来年龄的茶?”仅凭这一问,便把你问得如坠十里迷雾:如果是两个年已半百的人,那喝的可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茶啊!
上百年历史的茶喝上对人体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对于这个问题,咱暂且不用考证,就这一故弄玄虚便是一个“下马威”,非唬得让你俯首称臣不可。其实,这就像蛛丝,只需轻轻抹去,他们离开哈哈镜自会现出原形,所谓的博大精深只是“玄”出来的哦!
专业忽悠型。国家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等等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是严肃的,设置是严谨的,管理是严格的,决没有品茶师这一说。但时下我们身边不少人则以品茶师自居,玷污职业操守,忽悠消费者,扰乱视听,种下祸根。专业技术职称领域的乱象丛生,与这些人的忽悠误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这些人活跃于各种茶文化城,就显得为害更甚。
偏好储存型。不管懂不懂茶,出于一种偏好,就把普洱饼和白茶饼储存起来,从几十几百到几千几万饼,有的用半个屋子,有的用一个屋子,有的甚至用库房来储存。
这些人大多是手中有茶、心中无茶。他们是用数量上的厚重来掩饰质量上的浅薄和内心的空寞,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安慰罢了。也有心中有茶的,提出要“与普洱茶慢慢变老”。把普洱茶拟人化,特好特对,与普洱茶交朋友也非常理解,问题是人生一世,需要与我们交朋友的和与我们慢慢变老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一定很多,不仅考察着我们交朋结友的能力,更成为我们感知爱和奉献爱的试金石。我想,对于一个丧失爱的能力的人来说,连普洱茶都懒得和他交朋友,更不愿意和他慢慢变老。
为此,如要把他们称作茶人,那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时髦赶潮型。什么茶火了,他们就喝什么茶,随身带什么茶,嘴里谈什么,这是时髦赶潮型一族的最大特征。在普洱茶火爆的那时,假如再把普洱的品牌概念延伸和扩大一番,推出什么普洱早茶、普洱手链、普洱文化衫等等普洱衍生产品,那他们一定会趋之若鹜。可你问他:普洱茶怎么才能分出一个好坏来?他一定不会说出一个所以然的。
其实,这几种类型的所谓好茶一族,只是社会众生相在茶界的一个反映,也是浮躁社会在茶界的一个折射,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那么,怎样才能算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人呢?一个真正的茶人一定是对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是那种血液里溅出来的,灵魂里跳出来的,言谈举止中潜意识里呈现的……拼的不是爹,是人茶合一的境界,是一个人的“骨髓油”!如果能品茶悟道说文化,谈健康,议交友,论人生,探历史,求快乐,获美感,享艺术,那更是善莫大焉!这正是:观相寻骨性,品茶觅知音;听雨思故里,触风悟真经。
“伪茶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