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起源,始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应无异议。茶本来是一味中药也是实事,而真正把茶视为饮品而推广之者应是茶圣陆羽。唐代的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宋人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对茶的称呼较多,如茶、茗等,但不管如何称呼,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在走进官宦皇家的府邸的时候,也走入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便有了诗人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敌先天花”之吟,也有了平民百姓的“明红暗绿嫩初霜,温壶烹来满是香”的赞叹。《茶经》记载的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饮用方法是: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将其碾成细末,再过细筛,放到开水中煎煮。加热至水始开,水面出现细小的像鱼眼一样的水珠,“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须加入一些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舀出一瓢开水备用,并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水中央倒进去;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入锅内,一锅茶汤才算煮好。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煮好的茶汤舀进碗里就可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味道次之,五碗之后,“非渴其莫之饮”。这便是当时社会上较流行的饮茶方法。唐代文人卢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闻名于世,其《谢孟谏议寄新茶》吟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来。”不但道出了润咽喉、消闷愁、激文思、散抑忧、利筋骨、轻身、益寿七大功能,而且以诗人的浪漫唱出了饮茶如仙之快乐。在唐诗中有许多吟茶之名句,如曹邺的“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吕岩的“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香气入肌肤”;的“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茶为生活之必需品,他在《论茶》中说:“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并提出了饭后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唐代以后,关于饮茶的讲究越来越多,不但对茶叶很讲究,而且对茶具也有要求,就是泡茶的用水也马虎不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贾母带人游道观,妙玉给刚吃完饭的贾母奉茶,贾母说自己不吃六安茶,因为六安茶属绿茶,饭后饮之容易拉肚子。妙玉马上说,我这茶是老君梅,而且是用隔年上的积雪融水冲泡的。妙玉的话既抬高了贾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自己的品位。这就表明有身分的人喝茶是十分讲究的,饭后宜喝暖胃的熟茶,不但去油腻,而且助消化。这段描写可以说曹雪芹既精于茶道,又深谙医理,且为其故事情节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