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唐朝茶禅
我国黄河流域饮茶的风气,是在开元以后随北方的"大兴禅教"而连带发展起来的。禅教是佛教的一宗,所以也叫禅宗。所谓"禅",也就是"止观"的意思。
 
由于古籍中对茶的记述实在太少,所以,笔者主观的成分很多,只能说是一家之言。还要承认,就是我把这些不多的资料尽可能把他们联系起来,但对于这时茶叶生产、制造、贸易乃至饮用的情况,仍是没有叙说清楚。这种情况,从南北朝以前历隋一直到初唐,都没有多大改变。黄河流域在西晋以后,就不断有饮茶的可靠记载,但是,实质上至唐朝初期,我国北方"仍不多饮",饮茶和茶的贸易仍不普及。
  唐朝,具体说是唐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在唐一代,荼去一划,始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现茶学;茶始收税,才建立茶政;茶始销边,才开始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一句话,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
我国茶业为什么到唐代一下就兴盛起来呢?学术界有不少分析,如台湾朱重圣先生就归结为这样几个原因:①交通发达,运销便捷;②陆羽《茶经》,直接鼓吹;③僧道生活,间接刺激①。
  这也代表大陆一部份学者的看法。这三点,特别是交通条件,无疑都是唐代茶业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强调交通或把交通条件放在首位,并不是说其作用和影响,就比陆羽倡导和僧道生活的影响更大。事实上唐代茶业的勃兴,是诸多条件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如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②。
  显然,杨华这里所说,是指北方饮茶发展的情况。《膳夫经手录》清楚指出,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北方饮茶还不多,至肃宗和代宗年间,稍稍多了起来,德宗建中以后,就可以称盛了。唐朝南北交通的运输动脉是运河,这从隋朝杨广起至整个唐代,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在唐代初期和盛期我国茶业没有发展起来,至安史之乱国库空竭之后,倒反热热闹闹发展了起来呢?很明显,这就不单是交通条件,而当是或主要是后面的原因起作用了。这一点,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有很好的说明。其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今山东邹县)、齐(山东临淄)、沧(河北沧州)、棣(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①。
  这段记载,也同样反映,我国黄河流域饮茶的风气,是在开元以后随北方的"大兴禅教"而连带发展起来的。禅教是佛教的一宗,所以也叫禅宗。所谓"禅",也就是"止观"的意思。即通过坐禅入定求得心静为"止";观或称"观心",对心进行反省观察,进行宗教修养。这种止观禅法,是随佛教的经籍,在汉时就传入我国的。但是,禅宗托始菩提达摩,真正作为佛教的一宗并在我国流传,是在南北朝时期。禅宗是中国独有或"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盛行于唐代中期以后及五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日趋腐朽,兵灾相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禅宗宣扬"顿悟成佛",向人们倾销去"天国"的门票,这尤其对遭受安史之乱祸害最深的中原人民来说,更为欢迎,更是虔诚。所以如《封氏闻见记》所说当泰山灵岩寺一开门传宗,就很快风靡整个中土了。
  禅宗有很多支派,泰山灵岩寺的禅宗是哪一派?不详也没有必要去考证清楚。不过从其坐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来看,可能是属于信奉"安心"渐修的一派。但也有与之相反的派系,如南宗马祖派提倡禅渗透于日常生活,主张"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他们的修心就不那么严格①。
  但我们不能抓住禅宗马祖派的例子,即否定《封氏闻见记》的真实性。事实上这条史料,对照唐代茶业的其他文献记载,其所说还是极其准确和可靠的。诚如封演所指出,在唐开元以前,我国对茶,还只是南人好饮之,北人不多饮。所以,茶基本上处于一种南方自产自饮的状态。众所周知,在汉以前,我国人口大多聚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唐朝时南方的人口经汉末、西晋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几次北民南移的充实,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与中原相比,还呈北方人口多于南方的状况。所以,如《膳夫经手录》所说,至德宗李适以后,"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随北方饮茶的风起,我国南方的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也相应较快地发展了起来。结果,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源源"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我国南方主要是长江流域各地的茶业生产,差不多翻了一番。唐代我国南方有哪些茶叶产地呢?陆羽在《茶经》中,对肃宗、代宗时的情况,作了这样记述:山南有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和梁州;淮南有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和黄州;浙西有湖州、常州、宣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和苏州;剑南有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和汉州;浙东有越州、明州、婺州和台州;黔中有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江南有鄂州、袁州和吉州;此外,还有岭南的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43州。过去一般都将《茶经》上列州之前的地名"山南"、"淮南"等称之为"八道"。这些地名在唐代确也曾作过道名,但不是同一时期的道名,所以,与其称之为是道名,不如说成"八大茶区"为好。具体这些茶区的茶叶生产情况又怎样呢?举例来说,如成都一带的古茶区,这时除农户的小块茶园外,还出现了诸如张守?家的大型地主茶园。据载:"九陇居人张守?,家甚富,有茶园在阳平化仙居山内,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辈,男女佣工者杂之园中"①。显然,采茶季节要雇一百多人的茶园,其生产就不是为自给而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了。《膳夫经手录》对此记称:"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②。再以浙西婺源一带的情况为例,如《婺源诸县都置新城记》载:"大和中,以婺源、浮梁(今江西景德镇)、祁门、德兴四县茶货实多,兵甲且众,甚殷户口,素自奥区",于是升婺源为都,隶彼四邑,辖此一方兵刑课税③。
  大和(827-835)是唐文宗的年号,这里清楚表明,婺源的升都和建造新城,就是因为其周围茶叶生产和贸易急剧发展所引起的。这一点,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闾门溪记》中也有很好的说明。其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踵而至"①。这条史料讲的是祁门,但所说"千里之内",实际也包括上说婺源和整个赣东北、皖南的古代茶区在内。所有这些资料,都一致反映,唐代茶业的这些显著发展,都是与开元后北方大兴禅教、禅教倡导饮茶相联系的。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