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清代茶业衰落原因
普洱茶
 
   清代茶业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战乱频繁、杂税繁多、民生艰难、国际市场竞争失败等,因而茶园荒芜,茶叶生产一落千丈。从茶文化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上红茶饮用习惯形成是清代华茶衰落的原因之一。
   华茶自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红茶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妆,从此喝红茶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从清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各地大量生产制作红茶,中国港口茶叶输出主要以红茶为主的事实,可以说明清中后期中国茶业的迅猛发展,是由于外销红茶的大量需求导致的。1886年以后,由于锡兰、印度等国大量生产红茶,中国外销茶叶逐年减少,由此导致中国茶业的衰落。归根究底其结症仍在于国际上红茶饮用习惯的形成。
   英国贵族下午茶
   如果说中国茶输往欧洲是从公元九世纪由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土耳其;或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传播饮茶至西欧;或认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国,租用澳门,首先输送茶至欧洲的;或认为是荷兰人最先把茶输送至欧洲的。他们最早传播的是中国的绿茶,但为什么自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国际上却形成了红茶的消费习惯呢?
   英国一艘茶贸易船上,工人的工作场景和茶商交易的情形。来源:1892年英国《哈泼周刊》
   在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地理、气候和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理位置考察,无论是土耳其,或是葡萄牙,其纬度与中国绿茶消费区域相同,适宜绿茶消费。而英国、荷兰等地是北纬50度至60度,年日照总量相对较少,气候相对偏冷。而红茶暖胃,适于气温偏低时节饮用的道理是大家熟知的。其次是审美和心理因素,对于炎热地区人民喜爱饮用绿茶,如摩洛哥喜饮绿茶,还加上有清凉作用的薄荷叶。相反寒冷型的地区喜爱暖色调的红茶。可以认为这是英国、荷兰等西欧地区流行红茶的原因之一。
   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也是英国、荷兰等地形成红茶饮用习惯的原因,一方面其原饮品是红色的葡萄酒,容易接受汤色呈红艳明亮的红茶。此外红茶性温味纯,既能纯饮,也适合混饮,混饮可在红茶汤中根据各人的爱好,加糖、牛奶、蜂蜜、柠檬等,做成奶茶、蜂蜜红茶、柠檬红茶等。红茶泡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滋味醇厚,加入牛奶等调味,茶香味不减,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由于当时的英国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有许多殖民地,如美国、印度等。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推崇,在其殖民地形成红茶饮用习俗也有一定道理。
   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形成的是以红茶消费为主的市场,导致印度、锡兰等地的茶叶后来居上。由于地理关系,印度、锡兰等地生产的红茶品质较好,国际茶叶需求转向印度、锡兰,从而导致华茶外销受阻。
   (二)、茶种及茶叶生产技术外传是清代茶业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1886年以后中国茶业的直线下落,在于国际红茶市场竞争败北的原因。而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对手是由于中国茶种及茶叶生产技术外传引起的。清代咸同年间我国茶园和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候,也是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荷兰在印尼大规模发展种茶的时期。
   由于白银大量外流至中国,英国人为了掌握中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计划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园,但没有成功。公司遂派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去中国非法采集茶种、茶苗,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并寻找茶工。为完成任务,福琼多次到中国,学会了中国话,熟悉了民俗。1847年福琼出版《三年中国漫游》介绍首次中国之行。1848年,福琼在香港接受委派,前往中国设法偷取茶叶的种植技术,并设法将茶种偷运到印度。由于当时浙江、安徽等内地尚未对外开放,福琼装扮成中国人的模样至武夷山、浙江淳安、安徽歙县等地选择茶种,因而被当代人称之为“偷茶人”。福琼历经数年,往返数次,在经历种茶失败之后,福琼多次招聘中国茶叶熟练技工到印度加尔各答。至此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
   印尼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多次从中国携茶种试种茶树,并从中国聘茶工及运送制茶工具多种,试制茶叶成功;1847年,俄国也开始引进中国茶籽,多次试图栽培茶树,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多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并指导茶树种植,建立茶叶加工厂;19世纪70年代,斯里兰卡借助于英国的资本和技术,也开始大力发展红茶。
   刘峻周一家人
   茶种外传早在唐代就已开始,但影响清代茶业衰落的直接原因还在于清代茶种和制茶技术的外传。茶叶作为一种优良的饮料,造福于全世界这是必然的,或迟或早均在进行着。但从经济角度,从贸易角度,输出茶种与制茶技术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了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对手。
  (三)、清代华茶出口衰退与反向文化宣传有关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从中国输入茶叶的贸易活动中,深知每年有多达几千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因而在其殖民地印度、锡兰试种茶叶,当印度、锡兰产茶后,由于利益关系,英国对国际茶叶市场进行有意识地操纵,以利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茶、锡兰茶的销售,贬低华茶,对华茶进行多方阻碍。《中国茶叶外销史》载:“1890年后,受英国宣传作用,美国人口密集的区域,对绿茶的嗜好,为红茶所替代,茶叶贸易遂大变动,随后输入英国殖民地出产的红茶,更助于宣传广告和游行运动,使中国绿茶销路大受打击,这种新茶(指印度红茶)渐次普及。”(摘自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第374页)。
   《中国茶叶外销史》还载有日本争夺中国绿茶市场的方法是摄制中国人不卫生制茶的电影,同时摄制日本机械卫生制茶的电影,到处放映。同时又宣传中国绿茶缺少维他命丙和蛋白质。这些文化宣传使消费者逐渐改变嗜饮中国茶的习惯。
   欧洲、美国等地形成饮茶时尚,饮用的茶叶都是中国茶,一种时尚的形成,特别是茶叶带有一定的嗜好,很难一下子改变,但通过文化宣传可以加速这一习惯嗜好的改变,
  (四)清代末期政府腐败、苛捐杂税繁多
   清中后期华茶大量销往西方国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减少贸易赤字,往中国输入鸦片,被中国拒绝。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英国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随后实行了“五口通商”,从纯茶业发展而言,“五口通商”促进了茶叶流通渠道,促进了茶叶的对外贸易,这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呈现跳跃式发展至1886年中国茶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可以说明。在1870年前后,英国和美国茶叶市场上印度茶,日本茶就已占强势,华茶已经开始出现从增长至衰退的拐点,但由于销往俄国的砖茶市场需求增长,才使华茶的出口得以维持了10多年的表象繁荣,正是由于表面上出口增长,未引起政府和业茶者对茶叶出口种类变化的重视,延误了采取挽救措施的时机,直至1894年后红茶出口锐减(见《中国茶业》第六章《近五十五年各种华茶出洋百分数》),人们才普遍意识至中国茶出现了危机,此时清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清代道光13年茶税票据
   “鸦片战争”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从此人们明白了清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咸丰元年(1851)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社会开始动荡。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清政府无力重视茶业兴衰,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等原因,企图通过征收苛捐杂税来解救危机,茶税、厘金过重,业茶者受茶之累,不堪重负,茶叶外销亦受此影响。外销茶的价格过高,在国际市场上与廉价的印度、锡兰茶竞争中逐渐失势。
   (五)、清代茶叶生产、加工方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首开红茶机械化制造。1874年印度人Edward Money发明茶叶干燥机。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化揉捻还可有效提高茶叶细胞的破碎率,有利于红茶完全发酵。从而进一步提高红茶品质。茶叶干燥机的应用,可实现茶叶品质的稳定。机械制茶,品质优异,价格低廉,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茶叶科学技术的领先研制和应用推广是印度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本因素。
   1910年,福建厦门女子手工制作铁观音,全新片。将已烘干成形的铁观音,进行最后一道精选工序,剔出茶梗,以达到上市要求的商品茶。 
   1908年,福建女子手工制作铁观音,片由香港寄往加拿大,邮路清晰完整。经过杀青后的青叶,摊放在竹制的簸箕中,手工揉捻。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手工制茶效率低,制作时多用手工制作,揉捻不充分,细胞破碎率低,发酵不充分,故红茶品质逊色于发酵程度完全的机器揉捻茶叶。其次茶叶干燥全凭熟练茶工的经验,没有温度计使用,茶叶质量稳定性欠缺。其次人工制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由于质量比较和价格比较因素,使华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丧失了竞争优势,逐渐被挤出了国际茶叶市场。
   而当时的中国人还沉浸于中国茶的自豪之中,认为洋夷不能产茶,如英国,荷兰等地不宜种茶。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不能持续提高。宣统《南海县志》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万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观矣。”
 
作者:玲儿
日期:2015-11-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