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 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 距今7000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距今2500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 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 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 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 亦佛亦茶, 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 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书, 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 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 在南方, 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 教化闽王“以茶净心, 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 引禅入茶, 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着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日本荣西禅师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绍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技艺。彼时产于武夷山下建窑的茶具兔毫盏传入径山,再从径山传到日本,被误称为天目茶碗,即是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茶的历史见证。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糅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功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功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功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