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沿盐茶马古道话海原
       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成为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唯一重要通道。经过今海原的一段,从汉唐开始就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西域各国使节、商队通过这里进入京都,中亚、西亚的奢侈品也随之东来。至西夏时期,愈加重要。宋夏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在争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居住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处在高原、沙漠地带,较为干燥,且以肉食为主,喝茶可以解渴、解油腻、助消化、增加营养和维生素,抗寒保暖,并有药用价值。现在,茶已成为西域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饿了喝酥油茶能止饥,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冷了喝一碗油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在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口,马吃茶长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直至今天,西域少数民族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便是茶,送的礼物第一项就是茶叶,购买东西首先要买的是茶叶,出外旅行茶也是必带之物,家务事繁多,最重要的也是煮茶。因此,过去中原人形容西域少数民族饮茶是“倚为性命,宁可一日无食,也不可一日无茶”。 
 
    谁曾想到,这里用青盐、马匹等特殊商品,用于换取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然后再向西贩运。由于过去交通不发达,车辆也严重缺乏,所以货物只能靠骡马、牦牛、骆驼和人驮运, 一步一步踩踏出盐茶马古道。 
 
    盐池的盐工告诉我们:“这片盐池已有五个朝代了……” 
 
    在盐茶马古道上,人们习惯于将赶马人叫“脚户”。脚户大多出身贫寒,为生计所迫才走上了赶马的路。走盐茶马古道虽然很艰苦,但毕竟还能得到一点钱,总比在地里什么都刨不出来强,况且有些人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于是许多人就穿起马褂,抬起脚板,走上盐茶马古道几千里漫长的路途。脚户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回族的花儿歌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 
 
    甘肃哈凉州的十八站,嘉峪关续上者两站; 
 
    日头他落在戈壁滩上,穷脚户啥时候到站。 
 
    脚户哥大路上走下来,满口的尕花儿唱来; 
 
    三唱哈两唱到地边来,才认出心上的人来。 
 
    脚户抛家别子、风餐露宿,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条山道,终于“流淌”成各地间相互沟通的“生命”大动脉,成为大西北地区的联系纽带,成为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又一条通道。那些脚户集中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往往就成了后来的城镇。 
 
    海原有着很丰富的盐湖,是盐茶贸易的重要物资,也成为脚户经常集中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最早重要的贸易城镇之一。唐朝在海原地区设置“盐茶马交换所”,由当地军民指挥使司监管市场。宋时,由于与辽、金战争频繁,所需军马数量大增,同时,宋也将茶叶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以控制西北各部,于是专门设置盐茶马司进行管理。到了清代还是设立了一个叫“盐茶厅”的地方政府。在海原旧志《乾隆盐茶厅志》一书中,将“盐法事”作为一个章节专门叙述。给固原州、平凉府、镇原县、隆德县、灵台县、庄浪县、安定堡等20多个府、州、县、堡分发盐引。 
 
    其销售分官盐和商盐,前者通过专门的政府机构采购,后者则由盐商向户部纳税领取执照,并取得一定的“盐引”(类似现在的配额)后方能按指定地点和数量经营,足见海原盐茶马边地交易的影响了。 
 
    这条以盐茶为纽带的商贸古道织成了亚洲大陆的一个古代网络,它既是传播文明的古道,又是商品交换的渠道;既是中外交流的通道,又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既是佛教东渐之路,又是伊斯兰教东传之路,也是旅游探险之途。在盐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脚户在不断地游动,盐茶从一个商人手中转到另一个商人手中,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等,一站转一站,盐茶送到世界的另一边。这条以盐茶贯通的古道,不仅成就了盐茶产业,而且使得各民族的文明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互交汇。脚户,用脚走出了博大精深、斑斓多姿的盐茶马古道文化。 
 
    现在虽然看不到海原盐茶贸易繁荣的景象,也看不到脚户逶迤盘桓在山路上的影像,听不到挂在骡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骡马的迈步而有节奏的叮当作响的声音,也听不见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和马蹄铁踏在石头上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甚至听不到“呔呔”呼马声。但脚户们一步一步踩踏出盐茶马古道痕迹依旧,烙在了海原大地上,写在了海原的史书上。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