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功夫茶艺起源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那么功夫茶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爲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着·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着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穫得苏轼讚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歷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塬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塬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爲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爲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着.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爲精致。鑪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叁寸,以细白泥爲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鑪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爲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隻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歷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塬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爲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爲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爲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爲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爲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叁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爲普遍;叁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爲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爲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叁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7-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