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中国茶风饮千古
普洱茶
 
   茶,中国人莫有不饮之者,其文化源远流长。现今的日本茶道,亦是从唐朝与佛学一起传入,而发扬光大。 
   中国最早的茶书,乃为唐朝时人,陆羽所撰写的《茶经》,其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於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孟阳、陆纳、谢安、左思之徒,似皆饮焉。」由此可知,茶之发现年代早远,或在三代之前。 
   茶之记载,属《华阳国志‧巴志》为先,周武王代纣后、巴蜀等西南属国曾以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故夏商时代就有了茶的出现。 
   古之茶饮有别於今。《晋书•艺术传》有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是东晋僧人,在坐禅修行时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 饮茶苏,即是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之物。汉代,茶多为药饮之物,茶以茶饼方式烘焙制成,饮时先用碾子将茶饼碾碎成粉状,再以沸水注之将茶末调匀,其中或掺姜、桂等物,而成茶汤。 
   及隋唐之后,茶文化由僧人以及文人传播广为流行,唐人封演(唐朝学者,官至御史中丞)所著瘩记《封氏闻见记》一文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文中可推论,茶入禅道,晋唐之时即有。茶与佛道、禅道的关系,乃由於茶之功效可驱睡意、清头脑,对僧众而言更是有利於修持,而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可视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日本茶道归属唐朝的禅宗茶道,唐代的僧人释皎然(据传为陆羽的好友),曾有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乎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诗中对饮茶的功效与重视程度显露无遗。明代乐纯所著的《雪庵清史》列举清课一事: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其中煮茗便在其中,故有所谓茶佛一味之说法。 
   茶既能静心,便与中国文人的诚意、正心、修身相去不远,故茶在文人之间自起风潮,又茶助文思,便兴起了茶文学,再与琴棋书画相结合,颇受中国文士之喜爱。宋徽宗即颇好茶道,其〈文会图〉便呈现当时文士煮茶聚会之景,其图中展现了焚香、挂画、瓶花、摆石、烹泉之五绝,表现了当时文人典雅饮茶之极致。 
   由於文人的参与饮茶渐成一门艺术,蔚为文化,咏茶之诗、图、文自此多有,另有不少茶学专著问世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更有号称茶神的陆羽撰《茶经》以匡后世,其中分三篇十章分别论述了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三之造(茶的制造),四之器(制茶的器具),五之煮(茶的煮法),六之饮(茶的饮法),七之事(茶的历史),八之出(茶的产地),九之略(茶的概略),十之图(茶的挂圃),《茶经》的出现更提升了茶的文化层次,也为中国的茶文化的奠定了基础。 
   除了精致的饮茶文化,茶也普及於大众民间,元 杂剧有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只是茶於世俗日之必需,却与文人茶道呈现不同的风貌。 《清稗类钞》载有:茶馆… 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近代民国年间的茶馆更是溶饮食娱乐为一体,茶水、茶点外,还有说书、唱戏、杂耍、相声。 
   对平民百姓而言,茶的艺术成分降低了,实用性质更是增加了,以茶会友、端茶送客、吃早茶以谈生意,他们而言,茶不必精、水不必佳、器不必贵、不需法乎其中、不需烹煮得法,只要得情得礼,即使粗茶一杯,也足以意思。 
 
作者:玲儿
日期:2024-03-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