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历史 >
乐山茶史介绍
普洱茶
 
   乐山产茶,西晋前已是名声在外。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说:“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南安即今之乐山,意即乐山在西晋出产名茶。此外,就没有更多的,尤其是更早产茶的记载。李家光在《嘉州茶史考》一文中认为“嘉州在巴蜀时代已开始产茶”,“嘉州汉代出现我国最早的名茶及茶市”,缺少足够的依据,有待商榷。根据《常志》,我们最多只能说,乐山在不晚于西晋时已有茶叶生产了。
   唐代乐山的茶叶生产有踪迹可寻,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嘉定府》载:“唐贞观中剌史卢士珵列溪上之景凡十有五,曰……茗岗。”这茗岗即从明代至今乐山人一直称呼的市中区车子镇茶山。明万历《嘉定州志》载:“茶山,西五里。与水城相望。旧产茶,今无。山势长而平,如案。”民国《乐山县志》也载:“安谷乡有茶山,唐卢士珵更名茗岗。”茶山即茗冈,言之凿凿,只是把该山得名之先后弄颠倒了。茗岗与嘉州古城仅大渡河一水之隔。说其地“旧产茶”,或许就是指该地在唐宋时曾经是茶园一处。
   唐代乐山茶叶的生产又明确无误的见于文人诗歌之中,如大历二年至三年(公元767—768年)出任州剌史的岑参就在《郡斋平望江山》一诗中说:“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嘉州已普遍种茶,对唐代乐山的茶叶产业,持相当乐观的看法。其后,咸通七年至八年(公元866—877年)出任州剌史的薛能也在《石棠溪》诗中说:“三面接渔樵,前门向郡桥。岸沙崩橘树,山径入茶苗。”茶和柑橘一样,成为唐代乐山城郊的主要物产。并主要见于乐山岷江东岸和大渡河南岸山地。石棠溪在岷江东岸,绕凌云山后山而下并汇入岷江,薛能诗所咏茶园当在石棠溪两岸山上(“山径入茶苗”句明确表明了这一点),部分茶园极有可能就在凌云山上。
   此时,在嘉州所属其他县上,如峨眉山似乎也产茶了。明胡世安《译峨籁·方物纪》载:“文选注: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其后蒋超《峨眉山志》和释印光《峨眉山志》,依样画葫芦:“唐李善文选注,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此说今人依然确信无疑,如1997年版《峨眉山志》就说:“唐李善《文选注》中有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记载,反映了茶叶生产当时达到量多质好的程度。”李家光先生也说:“此时名茶相继出现,有峨眉茶、张山茶、白芽茶。《文选注》:峨山多药草,茶尤好。黑水寺绝顶茶树两色,二年白,一年绿,常不知为地气所钟。”此条《文选注》成为峨眉山在唐代已有茶叶生产的最根本的文献依据,被人们反复引用。
   既然如此重要,笔者特地查阅《昭明文选》,最后只在左思《蜀都赋》中找到李善这样一条注释:“岷山特多药草,其椒尤好,异于天下。”胡世安《译峨籁》显然是把李善这条注来了个移花接木——把“岷山”变成“峨眉山”,把“椒”变成“茶”,以他个人的意愿来美化峨眉山。而李家光先生更把蒋超《峨眉山志》跟在后面的“今黑水寺后绝顶产一种茶,味佳,而色一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这段文字也当成了李善注,且引用时错漏百出,误甚。因此,唐代峨眉山是否产茶,还大有疑问。至少,这条文选李善注是不能作为唐代峨眉山产茶的铁证的。
 
作者:玲儿
日期:2024-03-1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