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赶街
但凡在省内或出差或旅行,具体地点选择上,我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会去风景名胜区,一言以蔽之,凡是收门票的地方不去。但有一处,只要有点时间,一定要去,那就是农贸市场。我坚持认为,农贸市场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窗口。要是遇上赶街,那就更加理想,“街子”的涵盖面,从人文到物产,从饮食到用度,应有尽有。
按我的猜测,云南一带街子盛行,“人民”热衷于赶街,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有关:少量坝子以外,其余多为陡峭的山地,其间散布着一些崎岖的道路,物流不便以路为市赶街应对,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不要说山区,不过20年前,昆明菜市场,也通常以路为市占道经营,俗称“菜街子”,几乎可以和街子合并为同类项。
云南各地的赶街时间,主要有以农历计算和用公历计算两种方式。就农历计算来说,采用干支记日法,一般一个地方每个月四次左右。不少街子,通常以赶街日农历所属的生肖命名,最著名的要算昆明的马街。早些年的街子,一般都是以路为市占道经营,但也有例外,我在个偏远山区,就见过以一块山间空地做为街子。那块空地,与周边五六个山寨距离大致相当,平时空闲,街天热闹空前。
街子天的计量单位,公斤还是市斤这个事情,斤斤计较一下,情况也有些扑朔迷离,云南8个地级市8个民族自治州,基本讲公斤的,只有一个昆明。局部讲公斤的,计有楚雄、曲靖、红河、普洱。整体来看,云南基本还是“斤”天下,“公”力还毕竟有限。
跑普洱市多年,居然没有注意到也有讲公斤的地方,直到今年初,我在墨江碧溪小镇农贸市场买芭蕉,才注意到墨江讲公斤。接着跑镇沅,多了个心眼,发觉也讲公斤。此外思茅区也讲公斤。
以我的感觉,街天的物产丰富稀奇程度,以哀牢山以南高黎贡以东地区为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山货物产,应有尽有,一个街子走下来起码有一半不认识,那一带的少数民族,不少早年属于采集民族,当地谚云“绿的都是菜动的都是肉”,山货物产的当地称谓多为民族语言,即便带上“云南动植物大全”,恐怕也无法全认以及确认。
比如哀牢山以南的墨江,尤其是冬天,只要一过哀牢山、空气湿度骤增温度大升,便进入云南最辽阔的连片温润地带。连皮肤也润滑舒展开来,更不要说植物,即便旱季,主色调依然绿色,大面积多种类的绿色。今年冬末春初,我路过墨江,刚好第二天是星期天,干脆就把一上午的时间,花在去老城赶街。
早点按例要去街子上办理。墨江老城的一家早点铺,主打肠旺米干点,制作精细,尤其是那一勺碎芫荽,香气浓郁到让我直接怀疑昆明的芫荽就不是芫荽,多年前吃过一次,至今难忘。才一进街子,就发现那家早点铺,还老模老样在原处,立刻进去买碗红米干还要加帽。
墨江街子上最打眼的摊子,通常是山货摊,像卖细蜜蜂蜂蜜的,就不下20起。细蜜蜂是哀牢山以南一种土著蜜蜂,体型不到一般中蜂的二分之一,蜂巢自然也小巧玲珑,通常结巢于树枝上,山民连树枝砍下,并列成排颇为新奇。墨江街子上的茶花鸡,外观初看差不多,放在宠物摊上就是宠物,落在肉鸡摊中便是食物,让人油然感概“鸡遇”。墨江特产紫米,米摊上见到的品种,足可以拓展眼界。各种米制品“饵块”,也非常吸引眼目,材质不同添加的配料不等形状不一,算起来不下20种。
说起米制品“粑粑”,澜沧街子的,品种虽然不及墨江的丰富,但样式和包装,却非常有看样。澜沧县城也是星期天着街,范围包括农贸市场以及市场外的一条大街。经常有朋友在澜沧街上拍了照片,发过来问我是什么东西,比如芭蕉芯,其他地方绝少见到,外观又很难与植物联系起来,问到的次数最多。云南其他地方吃芭蕉花,通常只吃花瓣,澜沧不一样,花蕊也在食材之列,芭蕉杆中间的一条芭蕉芯,也特意剔出来,捆在一起当蔬菜出售。回归线以南的澜沧,气候比较炎热,苦味的食材居多,但烧烤摊上把大苦子果穿成一串,烧熟蘸盐巴辣子吃,还是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橄榄皮是澜沧凉拌菜的重要作料,街子天起码四五个摊子现场制作:先用瓷碗片刮去滇橄榄树枝上的表皮弃掉,然后把真皮层细细刮下留用。橄榄皮云南以外,我还在四川攀枝花一带的彝族聚集区见识过,相隔千里之外的不同民族,用同一种方法使用一种稀见食材处理相近的食物,还是会让人浮想连连。
与澜沧同处“边三县”的孟连县城,每5天一街。孟连县城的街子天,各少数会身着民族服装,带着各种稀奇物品过来赶街,有些东西还真是会让没有见识过的人头皮发麻,比如花里胡哨的“红毛树虫”,又如四五月间的“蚂蚁蛋”,卖价还不菲,被当地人趋之若鹜。牛皮和猪皮,是当地的傣族重要增香物,吃米干米线必放,相当于昆明的脆哨广州的鱼皮,不必街天,每天农贸市场内都现场炸制,可买可观摩。
其实以上三地街子天的稀奇,稍微夸张些来说,多到难以胜数罄竹难书电脑死机,以上陈列,不过九牛一毛沧海一粟,要有真凭实感,还得亲自去赶一赶街子,彻底让眼球和心灵,得到充分的冲击,发一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