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文化历史背景及原因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易武乡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的一个山区乡。全乡辖六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13874人,东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达100公里,0538线(楚捧)公路横穿乡腹中,在87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瑶、傣、苗等13种民族。纳么田村隶属勐腊县易武乡,地处易武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县96公里。东邻易武村委会,南邻瑶区乡,西邻勐醒,北邻象明乡。辖纳么田村、新田村、勐户一、二村、回洼村、热水河村、分水岭村、大良子村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民370户,有乡村人口1744人,其中农业人口1744人,劳动力10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080人。
  纳么田村千百年来因盛产优质“普洱茶”成就了“古六大茶山”之首、“七子饼茶”原产地的美誉,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西双版纳的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秋千培训等基地。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坐落乡镇府所在地。该村同时也是汉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承和发展的集中反映地之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重点规划民族村寨之一。千百年的积淀,为该村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长久以来汉文化、彝族文化、傣族文化、哈尼族文化、瑶族文化、佤族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形成边疆地区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民族村寨特色历史文化。
  云南省人民政府在2004年将易武古镇确立为特色旅游小镇,2006年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同年10月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挂牌成立。2007年9月11日完成《易武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9年2010年国家文物局单局长、董副局长、省文化厅熊副厅长亲自到易武考察,明确指出要将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发源地申报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好纳么田村历史文化遗产,村“两委”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做法经过及成效
  村“两委”共有委员10人,对于文化综合管理、文博管理、图书管理、文艺辅导、体育辅导等工作,各个委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分片包干制,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把思想统一到具体的工作中。充分发挥10大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全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不断努力,除了瑶族、佤族村寨,其他村小组都建有文化活动室。室外文体活动场地面积包括文化场所、勐野坝秋千场、露头电影院场、舞台等,社房内设有办公室、图书书、文体辅导排练和培训活动室等。村办阵地和功能设置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茶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秋千项目训练基地、图书、板报宣传、电影放映等活动项目。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成立了由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各位委员为成员的文体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落实全村文体工作。全村八个小组组建文艺队8支、篮球队8支;新农村建设村小组文艺队6支、篮球队6支;舞狮、舞龙、秧歌、花灯队各一支;秋千、陀螺、射弩、高跷队各一支;全村基本建成以村委会为中心,各个村小组、文体特色村寨为辐射支点,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乡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三)、近年来具体工作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上级文体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丰富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构建和谐民族村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紧紧围绕易武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乡镇、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这个主题来唱响主旋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文艺活动方面
  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充分利用各个节庆日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添节日气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自2007年来把大年初一定为全村春节文体活动日,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林改宣传文艺调演、茶叶初制茶作比赛、参加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斗茶大会、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元旦、春节、三.八节、泼水节、八.一节、“二月八”彝族百诗佳节及其它节日的文艺联欢,积极参加省、州、县、乡文艺调演、曲艺展演和各种形式的慰问演出。创作编排《喜闹新春》、《喜事一桩》、《曲艺采风》、《说茶乡》等20个节目;其中《说茶乡》在全县第三届农村文艺调演中获二等奖、《曲艺采风》获鼓励奖、《说茶乡》同时在州农村文艺调演获优秀奖。2007年至今共组织开展文艺活动50场次,观众涉及全村1700多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深受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2)参与开展“科教文卫三下乡”、“农村金融知识”、“ 关爱家园、保护生态”、“交通安全警示”、“禁毒防艾”、“女性健康生活新理念”等广场宣传活动20场次。
  (3)图书借阅工作不断完善。村委会从村改制初期只有几本书,而且专门供两委班子看,没有阅览室,工作人员要背书下乡,轮流借阅来满足群众看书问题到现在拥有图书1500册,各种报刊、杂志几十种,建立了农家书屋,完善了图书借阅管理制度,图书摆放整洁有序,服务礼貌热情,通过图书借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茶山建设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
  (4)结合上级指示精神做好黑板报、宣传栏及各民族村小组报刊杂志、新闻资料及时传送的宣传工作,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等会议精神、易武旅游小镇规划、发展纲要、禁毒防艾、农业农村科普知识和生活小常识。
  (5)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配备功放、音响、电脑、DV摄像机、数码像机、办公桌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文化活动及办公用品,并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接到新设备后共为各种文艺晚会和各种会议提供音响服务46次、使用DV摄像机向版纳报、版纳广播电台、勐腊县广播电视台、勐腊县委信息报送、政府信息报送、易武茶乡简讯报道新闻 10 篇 33条次。
  (6)充分利用春节、彝族“二月八”等各种节假日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秋千场和其他体育场地利用率,做好传统民间文体活动的传承、保护和后续人才的培养训练工作。
  (7)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村寨特点,充分发挥电影在农村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围绕农村解“五难”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全村8个小组巡回放映了科教片《烟毒》、《农村交通安全警示录》、《怎样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集水节灌》、《沼气和节能灶推广》《美丽的绿洲——西双版纳》、《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生物资源》,记录片《小平您好》,故事片《闪闪红星》、《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幻影特工》、《声震长空》、《了不起的村庄》等,放映前积极宣传十七大、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惠农政策、民生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全民健身纲要、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规,2007年至今共放映电影 42余场次,观众达1700余人次。
  2、认真做好博物馆的管理及文物收集工作。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古六大茶山之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研究宣传茶文化、建设茶山,该村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及其它实物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对其进行了登记造册,做出文物保护标签,并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向群众发放文物保护法规资料 132 份。积极筹措、合理使用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做好文物收集整理保护工作。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把更多的文物收集保护起来,配合做好对易武干洞、彩云洞、关帝庙、海关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九支队镇江整训总队总队长王少和旧居、老茶庄、老民居、茶马古道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勘察、GBS卫星定位、拍照、绘图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将不可移动文物也纳入下一步的维护对象,据实地考查测量我乡境内目前还有茶马古道19段,总长10617米左右,古庙、古茶庄等遗址23处。
  该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汉文化中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跳花灯,彝族支系香堂的芦笙、三弦、民歌,七子饼茶、五子圆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收集彝族、瑶族、傣族、佤族等民歌。
  三、思考和启示
  纳么田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文化场的建设还需逐步完善。由于资金困难,现只完成了文化站站房和舞台建设,仍缺少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的建设及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的建置。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群众缺少文体活动场所。
  二是缺少文物收集和维护资金。三是各民族村寨篮球队、文艺队服装器材紧缺,两支队伍的培训还需上级专业部门的支持。由于以上种种主客观原因,至使该村的工作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做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形成以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文体部门为领导,乡文化站为中心,联系乡妇联、团委、工会、茶协,以机关、学校、部队、茶厂及各村委会、村小组文艺队、篮球队为依托的多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文化广场建设。包括灯光球场的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器材的建置。全乡各村组及重点民族村寨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地建设。形成辐射全村及重点民族村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充分利用边疆现有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变以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搭台,文化也能唱戏”发展思路,增加收入,弥补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特征和精神魅力,我国边境民族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自然条件: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遵循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边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边疆民族地区要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以建设历史文化村寨、特色旅游乡村为己任,再接再厉,为构建和谐边疆、文化边疆而努力工作。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2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