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茶闲话三则
 
   武林的江湖已经渐渐隐去,茶人的江湖正在浮出水面。
 
   茶人
   翘起兰花手往茶碗里冲水的人有可能是舞蹈演员,不一定就是茶人。
   茶人不是一个技术工种。在山上种茶的,叫茶农;在厂里制茶的,叫茶工;在店里卖茶的,叫茶商。以上一般都不被称为"茶人"。至于拿了国家证书,审评茶叶等级,商榷茶叶价格的,叫茶艺师;在农业大学讲授茶叶栽培,着书立说的,叫茶学家;负责规划指导本地茶产业、茶经济的,可能叫做"分管农业的什么长"之类,也都不叫作"茶人"。
   只有坐在席上泡茶的,才可能被称为茶人。
   坐在茶人对面喝茶的,称为茶客;茶客如果起心动念,交学费,托人情,要学会泡茶、学会喝茶的,也庶几可以自称为茶人了。然而如果学会之后只在茶馆里跑堂掺茶,或者在马连道开店卖茶,以至于在地方文艺汇演、民俗文化景观中出个场,则最终也还是不能被归为茶人。
   因此茶人只能是坐在席上专心专意泡茶的人,除了泡好茶,他就别无所求。在他看来,对茶的最高尊重,就是把它泡好。因此他必定穷尽心力、别无旁骛地来做好这件事。这件事并不容易。一泡茶,可以好到什么程度,就像"宇宙的边缘在哪里"的问题一样,是无解的。真正的茶人不会因为无解而轻率地止步,以至于说"这泡茶已经够好的了"这样的话来。他像天文学家希望看得更远一样希望泡得更好,因此泡茶既是他的日课,也是他的事业,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浩瀚如宇宙的茶滋味。
   茶人要知茶、识器、辩水、控火,了解一切与泡茶相关的知识;有时候他突然消失了,则一定是去访茶山,会胜友,探名泉,拜巧匠了。山川广大,物类繁孳,可以增广见闻,涵泳胸襟,其间有灵物精器,巧思奇术,亦足以补斗室之不足。归来以后,倚窗运思,若有所悟,然后煮水运壶,那湛湛茶汤中,定然别是一番广大精微的气象。这个时候,作为茶人,不免也有子期伯牙之想,于是要邀约二三素心人,春朝秋夕,二十四节气,来茶室小坐。必亦尽出平生之奇搜秘藏,与乎迩来胸中郁积的诸般意思,都冲在一瓯一盏中,与诸子商榷点定。兴尽而散,送客掩扉,一弯新月天如水。
   其实,多半时候,茶人有一个踽踽的背影,你总看到它淡淡地隐入颟顸肥腻的尘嚣中,不起眼,但挥不去。
 
   茶道
   "茶道"的说法虽然我们可以考证为最早出自唐僧皎然,然而近世这个词的频繁使用,还是受了日本的影响,或者藉由台湾辗转内销。这就好比耐克鞋,由中国制造,由美国营销,中国人再花钱买来享用。久居日本并着文向国人介绍日本真相的学者李长声先生有《茶·茶道·煎茶道》一文,开首即道:"茶道,译作茶艺才是。……我们中国人望文生义,很容易误解或附会,做一些莫测高深的道德文章。"又有《说'道'》一文云:"日本人很爱把人为事物名之为道,如柔道、剑道、弓道、茶道、书道、花道,统归为两道,即武道与艺道。……实际上日本人平时不大说'道',剑道叫剑术,书道叫习字,花道叫插花,出版之际好好叫《花道大全》、《茶道全集》什么的。茶道本来叫茶汤,十九世纪末晚才与时俱进,游乐、技艺都道貌岸然。"
   可见"道"字在日语里,实际上与"术"的意思差不多。日语本身也习惯把同一种称谓或者行为,根据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分别用"敬语"/"常用语",或者"正式语"/"口语"来表达,两种表达意思完全一样,只是情感色彩不一样。在现代汉语里,这样的习惯基本上已经消失了,比如在日常生活的交谈中,我们很少用"令堂"来尊称对方的母亲,而对自己使用"鄙人"、"愚兄"这样的谦称了。因此,把"茶道"这个词借用回来之后中,我们免不了要"望文生义"而"做一些莫测高深的道德文章"。
   近来饮茶之风甚炽,而在"泡茶"这个事上,确实也笼罩着不少"莫测高深"、"玄之又玄"的气氛。时尚媒体一向比较热衷于对"奢华而又不乏精神内涵的生活方式"的推崇与传播,以此也彰显自己"有品味的高档杂志"的定位,因而一定会把"泡茶"这个"中国式的优雅生活传统"列入重点专题来做。要做,则必冠以"茶道"之名,令人望文而生清雅幽玄之义,再配以精致的摆拍照片,紫泥壶,净瓷杯,几缕茶烟,袅过线装的《道德经》或者《心经》,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以权贵与商贾为对象的高档会所、高档酒店以至于"心灵修习所"之类的组织中,"茶道体验"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而参加一次,所费也需数万以上。最近我就听说某企业家,借其所在会所的名义,在云南一家顶级酒店举办茶会,盛邀会所的其他会员参与。于是十数位成功人士飞赴云南,访茶山,品普洱,聆道训。其后遂有会员出手一百万元订购茶叶,另一外做餐馆连锁的老板当即责令主厨研发普洱茶系列菜品。正是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把"茶道"改称为"茶艺",也有问题,因为"艺"字总带有"表演"和"娱乐"色彩。地方政府更喜欢使用"茶艺"这个词。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旅游,扩大招商的地方经济振兴大戏中,往往就有"茶艺"表演的戏份。许多地方有专门的茶艺表演队,以妙龄女子为主,着汉服,或旗袍,在古乐民歌的配合下,按一套固定程式,为远方的来客表演传统茶艺,弘扬某某茶文化。
   因此"茶艺"的使用,又让人不太甘心,盖与其说是欲其振兴,毋宁说是任其沦落,仿佛然蹈了"武艺"的覆辙,终归还是要上春晚的开场或者过场跑跑龙套。
   切实一点的说法,我想,还是"泡茶"就好了。
 
   茶江湖
   泡茶界隐然也是一个江湖。
   各地茶种不一,制法不一,气候干湿与乎风俗习性不一,故口味不一,而泡法不一,也就有了流派之别。大体说来,各流派以地域为界,则如蜀中有花巧的一路,云南有沉郁的一路,闽粤有流丽的一路,东吴有简淡的一路,此外还有宝岛台湾与东瀛两道(抹、煎)的精细路数,近年也传入内地,颇拥生徒。北方地区,传统上不太讲招数,径直泡来就是,只北京城内汇聚了天下各派名手,是藏龙卧虎之地。
   这是民间的情形。
   在国家,还有一个茶艺师的培养和等级评定制度,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通过以后就是拿了等级证书的茶艺师,这个相当于技师或者工程师的认证,其技能侧重在茶叶的鉴定与评级之类,在茶的泡法上,不像民间流派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讲究。然而毕竟是官方认可的,民间茶人虽然或有不服,但场合上还是恭敬有加。
   各派高手固然挟技自重,坐镇一方。如果谁要跨州越界,以茶会友,则必须小心从事,万般地周到得体,才不致身陷险恶。在北京城内,尤其不可动辄月旦人物,评议茶事,一不留意就会与人交恶。
   武林的江湖已经渐渐隐去,茶人的江湖正在浮出水面。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9-2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