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这是我能找到的关于“一见钟情”的最早出处,来自清·墨浪子《西湖佳话》。很显然,这是在描写爱情,但有时喝茶也像是在谈恋爱,有一见钟情,有一见不钟情;有始乱终弃,也有善始善终。许多做茶的人都渴望喝茶的人能懂自己,茶就是其中的媒介,茶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茶在诉说柔情,有的茶在诉说山野,有的茶可以让你坐下来,有的茶让你想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也如此?
从干茶到茶汤,我们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完成了与一泡茶一起的旅程,有的茶停在口腔,有的茶停在胃部,有的茶直达内心,这取决与茶与喝茶者交流的深度。深度的沟通能否达成,需要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外形上看,有嫩芽、有白毫、造型整齐的茶叶更容易让人一见倾心,但是如果你在与普洱茶“交流”的时候用绿茶的标准,那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用时下流行的语言,绿茶与普洱茶,应该是小鲜肉与大叔的区别。怎么能用审视评判小鲜肉的标准来发难大叔呢?
绕了一大圈,其实是想说最近遇到的一款茶。第一次喝到这款茶,是在青虫君那里,听介绍,不是名山名寨;看外形,还有许多粗老叶子和茶梗,有人笑
着说这样的茶也值得喝么?青虫君不解释,只管给大家泡茶。一见不钟情之后,故事发生了转折。这泡茶注水的香气,茶汤入口的温润,最后涌上心头的宽广,一切
都张弛有度;从头喝到尾,这款茶表现都很平稳,有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细水长流的感觉,低调、简约,不张扬。
大家都惊讶一款其貌不扬的新茶可以喝出如此宽广、温润的感觉。当场有许多人都追问青虫君这茶是谁做的,他笑着说,是一个高手做的。
今年的7、8、9月,这泡茶似乎成了青虫君四处蹭茶的一个保留节目,只要有青虫君的地方似乎都有着茶的影子,当然了,这款茶也从未让大家失望。
时间到了10月份,在“古普会”的成立庆典上收到了一饼400g的生茶饼,名曰“普世“饼,初看觉得外形豪放,做工简单,并没有更多期待,亦无
法一见钟情。一开汤,很惊讶,温润的茶汤里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打听,万万没想到,普世饼就是前几个月在青虫君那里喝到的那款料压制而成。
许多人与这款茶的相遇也经历了从“切!”到“哇哦!”的过程,一开始是,“切,这是什么茶?”喝下口,就变成“哇哦,太好喝了!”做电商的朋友
A收到这片茶,也是一脸鄙夷,拿出自己收的黄片对冲,想把这款茶PK下去,三泡下去,他就喝明白了,他直接让泡茶的小姑娘把自己做的黄片倒掉,不用对冲
了,两个茶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朋友B,一个北方姑娘,也爱喝茶,平时喜欢喝点名山名茶,收到这个茶的时候也在纳闷:这茶会好喝么,喝下之后,就立马问,到哪里可以买这款茶?这样的描述似乎有推销的嫌疑,但我只是想表达,一见不钟情的相遇有许多种,只是有的相遇变成了遗忘,而有的变成了陪伴。
从偏见到迷恋,再到好奇,我一直追问青虫君这茶为何长了一张老黄片的脸,汤水还那么干净细腻,能透露一点制作方面的玄机么?“这片茶园的生态不错,以前也有人做过,但都没有这样的表现,至于制作技术上,我也一直在猜想,目前还没有想通。” 青虫君回答。
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也知道想知道更多,恐怕只能问这款茶的制作人了。前几日,在一个饭局以后的茶局上,遇到了这款“普世饼"的制作者——黄小元先生,我还是惦记着“普世饼”的“机密”,喝茶的间隙,我追问黄小元先生这款茶的来龙去脉。
“机密都在这款茶的名字背后。普世,就是想让普通人都喝得起,既然这样我肯定不能去用那些名山古树的昂贵原料来做;其次,普通人的口粮,健康是
第一,制作的过程中要干净,做出来的茶肯定是要养生的,粗糙的外形之下其实是需要认真的付出。”黄小元慢条斯理的说,说完之后他笑着说,快喝茶吧,杯中的
好茶凉了就可惜了。我知道,再追问技术方面的玄机也肯定无果,与其好奇,不如再多饮几杯好茶吧。
在哲学上,普世价值被作为一切价值基础的价值,是所有人都应该认同的观念的集合。在制茶和喝茶中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茶中的“普世”就是“普适”,它应该是真实,健康、合理的,更是一种并不昂贵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