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喝茶养生知识 >
试茶辩味必须知茶之病制茶工艺之重不可不察
普洱茶
精品不为多,盖有得之者,亦不能辨,能辨矣,或不善于烹试,善烹试矣,或非其时,犹不善也。夫惟知此,然后尽茶之事。
——宋·黄儒
好茶不多,不一定遇到,遇到了,不一定知道是好茶,知道是好茶,不一定泡得好喝,泡得好喝,不一定是喝茶的时候,还是不好……
古人喝茶,头好大。如今我们喝茶,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学会“试茶辩味”、从“制茶工艺”上找问题,头就不大了,就处处有好茶喝,时时可以喝好茶,人人都能泡好茶。茶事尽矣!
——今·燕子
 
茶病试茶辩味,必须知茶之病。
焦釜今手工制茶,最易出现焦釜问题,但此焦釜非彼焦釜
茶,蒸之不可以逾久,久而过熟参看前篇「过熟」茶病,又久则汤干比过熟还熟,而焦釜之气上古时是焦釜之气,如今是焦片糊点;导致原因是锅温太高、炒茶手法不当、茶青投锅比例不足等。是致熏损茶黄茶鲜叶蒸后,叫茶黄。
 
压黄
茶已蒸者为黄,黄细茶黄研细之后,则已入卷模制之矣宋朝制茶工艺一瞥。盖清洁鲜明,则香味如之一句话点名制茶工艺的重要性。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所谓高山云雾好茶,或以罐汲新泉悬胸间,得必投其中指中投法乎?,盖欲鲜也。
其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长,工力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由此可知宋人制茶常出“臭鸡蛋味”,压黄之病也。该段可谓是制茶茶病的总结,也再次指出制茶工艺的重要性
 
渍膏zì*
茶饼光黄,又如荫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惟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似乎相当于普洱茶的洒面工艺,古时已有之(茶饼正面洒面,如洒芽毫显露者、粗壮肥硕者;但里茶、底茶是一致的。洒面和包心不同,包心是指外面的茶青看着是好的,但茶饼内部其实是坏的、次的,是有心造假。一定注意:洒面、拼配是普洱茶发展历史中的正常、合理工艺,包心则是造假行为。)。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渍膏:渍,即浸jìn、沤òu,长时间地浸泡;膏,即茶汁。团、饼茶在制作中,制过的茶需榨压出物体里汁液尽茶汁,因茶汁未榨尽而色浊味重为渍膏。
*昔者陆羽号为知茶黄儒也是腐儒一个,爱吐槽,口气大,难不成不懂世事变迁也会导致口味、工艺变迁乎?所以如今我们也不必一味要恢复古法、模仿古法,模仿反而容易导致搬弄是非、败坏古人家风,然陆羽之所知者,皆今所谓草茶宋代称蒸研后不经压榨去膏汁的茶为草茶。
何哉?如鸿渐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这就是黄儒的不是了。所以我们不该以今法吐槽古法,也不该借古法吐槽今法,凡法可以借鉴,不同时期的东西,不要作对比、说不是。;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
 
伤焙今红茶、乌龙最易出此问题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卷模,既出卷,上笪dá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像席的东西,晾晒粮食用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热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欲速干以见售如今制茶也有此情况;但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茶叶香气,采用烘烤提香的方法,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薰损茶饼。试时其色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如今的话,干燥、燥喉则是主要之病。
 
作者:茶妹妹
日期:2016-06-0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