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温故而知新,本文重点讲述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
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世界的普及和影响与速溶茶,袋泡茶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