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100人中99个不知道:明前茶并非就是最好的
普洱茶
小编一直有个疑问,按照自己喝茶的感觉,绿茶不是明前的就一定好,而且每年天气都不同,春来的迟时,茶树发芽晚一些,茶叶在清明过后几天采可能更好。各个茶产区的气候也不同,像海南,最好的春茶甚至在1月份就上市了,四川由于独特的盆地气候,成都、雅安茶区每年春节前后也能采制新茶。
 
可是提起最好的绿茶,大家都会觉得是明前茶,这是为什么呢?
小编夜观天象(借助伟大的互联网),发现这一切都因为明前茶傍上“大款“。
魏晋时期,饮茶开始兴盛,不过那时并没有春茶的概念,甚至采茶的时间也是在初秋。这与当时的喝茶方式直接相关,当时的茶还要与其它调味品一起煮。
 
后来,信奉佛教的齐武帝为了防止后人用奢侈的方式祭祀,便把日常生活中的茶、酒和日常饭菜作为祭品。从此开始,茶成为了国家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祭品,为明前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皇家每年要举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朝廷还设立贡茶制度,在顾渚(位于浙江湖州)设贡茶院专制贡茶,并且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也就是在清明前送到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
 
宋代的贡茶沿袭唐制,但却把贡茶院转移到建安北苑(福建建瓯)。因为当时正赶上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贡茶院采造的贡茶,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送到。
 
皇家那必然是当时流行的引领者,这代言人的号召力可比现在的冰冰、baby等等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所以,明前茶就逐渐成为好茶的代名词了。清明也成为茶叶生产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到了明代,由于制茶工艺以及品饮方式的变化,以芽头为主的明前茶品饮起来,滋味未免有些淡薄。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雨前茶才是人们品茶的首选。明朝茶人、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写道:“茶以清香妙,太新则味未全也。”在他看来,明前茶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出于祭祀需要,还是贡明前茶。民间也受此影响,清代江西有一首采茶歌,其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可知所采也是雨前茶。
可见明前茶的地位是跟历史、跟文化也有关系,并不是说一定品质就是最好的,大家不要过于迷信了。
 
 
作者:茶小仙
日期:2023-07-1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