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至民国,经营茶叶的主要是晋陕茶商。
晋陕商经营茶叶,为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则采取从收购、加工制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植茶、收购、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连现代茶商人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自愧弗如。
陕茶商在湖南安化收购茶叶用“船舱马背”运至陕西泾阳加工制作茯砖茶,然后用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分运青海、甘肃、新疆、宁夏、西藏各地销售。这段由长安出发,路经兰州、西宁、吐鲁番等地,直抵乌鲁木齐,伸向中国西北部的古丝绸之路,因新疆是我国古今最大的茯砖茶销售区,故这条茶叶运输路线又称“茯茶之路”。
由于茯砖茶品质和功能的特殊,1985年日本人发现茯砖茶的特殊功效后,将茯砖茶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在安化黑茶运输路线中,除了运往新疆等地的古丝绸之路,还有一条由晋商开辟的主要使用骆驼作为运输工具的茶叶运输之路——骆驼古道。
在“骆驼古道”上经营茶叶的晋商分为“内茶商”和“外茶商”。
“内茶商”即纯茶商,主要特点是经营茶叶的收购(产地收购),加工制作和运输,销售对象是东口——张家口和西口——包头的“外商茶”为主,卖出货物,收回银两,不与蒙民和俄商从事物物交换。
“外茶商”是不纯粹的茶商,长途贩运以茶叶为主的商品,去蒙古、新疆以及恰克图与少数民族和俄国人贸易。因为清初期蒙古地区无货币流通,与俄商贸易都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所以“外茶商”的经营方式是“卖”出茶叶,“买”回牲畜、皮张等商品运回内地销售,换回银两,再买茶叶,再去卖茶叶,买牲畜、皮张等,如此循环往复。
安化茶运至山西、陕西后经“内茶商”将茶叶卖给“外茶商”。
“外茶商”有两个大本营,一是张家口,一是归化城(现为包头)。设在张家口的字号,多去库伦、恰克图以及俄罗斯等国贸易。设在包头的字号,多去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和新疆各城贸易。
“外茶商”分别从东口——张家口和西口——包头以后,分成三条商路:
一路经多伦诺尔,通往漠南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漠北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
一路经张家口通往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库伦、恰克图、科布多、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吉克;
一路杀虎口经归化城通往乌兰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额挤纳、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伊犁、塔尔马哈台。
内茶商将茶货交东口--张家口、西口--归化城以后,外茶商在这三条商路上进行沿途销售。
这三条商路均经溯漠大荒,戈壁流沙。仅张家口至库伦约1000公里,由库伦到恰克图约350公里。“绵绵斯道,几不逢人。自米盐薪水,无不咸备。百里逢井,数日不见人为常数。水味则苦咸而外,腥且嗅,浊且涩,犹宝如玉液……五月中旬以后,至中元日,无风不异赤道。若艮地狂飙,披裘不及,则冷职隆冬。”倘若风沙骤至则填路埋人,间或还有“骑匪”出没,杀人掠物,又因此处多系沙漠,人烟稀少,城郭皆无。农牧民提供不出长途运力,加之进出口货物的往返运输,商人就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组织运输队,于是商人自己建立运输队就成了必然。
山西茶商的运输队分别为驼帮和车帮。
驼帮,骆驼集队而行,组织为“队”和“房”。15驼为一队,由两人骑马驾驭。10队为一房,计驼150只,马20匹,赶驼人20人。驼帮常集数房相随,成千列队而行,似一条长龙,在沙漠中游荡。骆驼为沙漠之舟,行速快,驼量大,食草盐,且耐饥,较之牛马,是经济的运力,故商人多用之。
车帮,分为驼车、马车和牛车三种。驼车深5尺,宽2尺多,二驼驾之。马车有二,一曰夹杆者,制同驼车;一曰篷马车,载物而不能载人,俗名哑巴车,三马驾之。牛车最小,深4尺许,广半之,一牛驾之,约可载重500斤。这三种车,驼车、牛车可同行,驼车、马车不同行。“盖马非草长不行,驼非毛长不行,驼毛落,草适长,故马、驼不常同行。”
山西茶商在通往恰克图以至欧洲的漫漫茶道上,年复一年的西往东归,北上南下。长于茶道的俄国学者、专家和嗜茶者们一提到茶叶,都对中国以及山西茶商肃然起敬,并津津乐道茶叶西渐的历史渊源。
骆驼古道始于明末,盛于清,衰于民国初期,跨越三个朝代,历经三百年历史。路线之长,跨度之大,世界罕见。大致从乾隆三十年(1765年)起,在晋商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北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是中国茶叶外销史上的一大壮举,借助这条古道,使湖南安化黑茶、红茶走出了国门,又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大商巨贾。同时,也把湖南安化黑茶、红茶推向了最为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