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背后的文化】
@茶者李乐骏: 英国下午茶,法国红酒在新兴市场所深深吸引的大部分消费者,所消费的往往不是产品或风味本身,而是背后带来的或先进,或复古,或稀奇的文化。消费品成功的核心,一定是其能精准形象的诠释与代表了某种文化。空壳的消费品正如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没有趣味,无人问津。中国茶与生俱来的丰厚文化,是宝藏,不是负担。
【干茶压饼】
@中国普洱茶网: 干茶压饼时,都要先经过高温蒸汽软湿,然后才能把茶叶塑形,这个过程中茶叶从蒸汽中吸收了大量水份,在高温的作用下,普洱茶进行了一次小转化,茶性变得比散茶时更温和,香气也会随着吸湿后下降。
【不同仓储转化差异】
@我的从容心:不同仓储条件除会导致转化速度与周期的差异,还会对茶品转化方向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在年平均温湿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茶品转化周期相对较短,茶品刺激性褪去较快,汤感也更为醇厚;而在年平均温湿度相对较低地区,茶品转化周期相应拉长,但茶品的香气留存度较高,茶品气感也会有更为优异的表现。
【如何分辨干湿仓】
@普洱杂志社:一般来说,分辨湿仓与干仓的方法不外乎“一看二闻三查”。一是看干茶表面是否泛白,如果大面积泛白或者有大量连续的小白点,则基本是湿仓存放的茶。如果干茶表面油亮有光泽,则干仓的可能性大。二是开汤后闻带汤的公道杯,不同的仓储情况不同的存储年份会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三是检查叶底的活力和发酵程度。
【冰茶实验】
@魏耀欣:老白茶放进冰箱冷藏几个小时后…有股怪异的味道,再也没有老白茶的“甘”了!这“冰茶”实验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呢? 还有铁观音、岩茶、普洱等等还没试~
【风土韵】
@茶韵小诗:安吉白茶有一种异于其它绿茶之独特韵味,即含有一丝清泠如“淡竹积雪”的奇逸之香。茶叶品级越高,此香越清纯,这或许是茶乡安吉的“风土韵”。
【白茶药性】
@茶仙僧:朋友说卖白茶的店老板介绍说:白茶里寿眉药性最显著,而且里面梗越多越好。而且有梗的喝起来味道更醇和香甜。他喝过感觉的确甜问是否如此?和他说:其实正好倒了,等级高的白毫银针储放后药性最强,至于甜不是茶汤的主要评判标准,要甜的话可以喝可乐。顺便建议他想买的话,可以问老板买一斤梗不要叶。
【喝点绿】
@五线谱的青秧社:这样的伏天喝茶的选择很简单,早餐后必是泡盏栗绿或者翠绿,提神润燥;午饭后必是玉露,解腻祛暑;下午不试茶,就必是一大壶白牡丹或寿眉喝得昏昏然欲睡,晚上小盏来五克白毫银针,清心安神。一天茶喝透,人也轻快。要想伏天过得好,就得喝点绿。
【持水罐的马奈夫人】
@达闻艺术-印象收藏:印象派创始人马奈爱用大片白光照亮画中的对象,把人物的脸、手和衣饰看成不同明度的亮斑和不同层次的色面,力求作品的色彩和谐、色调统一。建立在这种大片明暗关系和色面统一基础上的画面,给观者强烈的单纯感和整体感,而组成这个整体的局部又形成动人心弦的浮雕效果。(“持水罐的马奈夫人”)
【世相】
@新浪收藏:【揭秘传说中的“国宝帮”】国宝帮主要包含三类人,分别是没有鉴藏能力的外行人、鉴藏能力所处圈子都有限的人和指鹿为马牟取暴利的人。国宝帮通常会以一个收藏了大量“国宝”的藏家为中心,组成一个小圈子。当国宝帮肆无忌惮的发展时,大众会把赝品当真品,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屠杀。
@老聂:【授受】最近北师大很火,一个名叫邱季端的人,据说给北师大捐了6000件古陶瓷。北京师范大学一激动,送了邱季端一个中国古陶瓷博物馆院长的本子。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云南一个县,送了北师大6000件普洱茶,这个没有茶学专业的北师大一激动,也给那个县太爷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普洱茶研究院院长兼博士导师的本子。
@界面:【工作、消费与休闲:是什么导致你感觉身体被掏空】为什么现代社会多数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却并未缩短,甚至更长?郑也夫质疑了工业时代中互为表里的工作观与消费观,认为是消费主义的胜利导致了人们的忙碌,挣钱和花钱都需要大量时间支出。
@界面:【里约奥运会水质堪忧 专家提醒别把脑袋埋进水里】美联社为期长达16个月的水质监测报告显示,里约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场馆及周边海滩景区的水质极差,充满了病毒和细菌。不仅参赛的1400多名运动员健康受到威胁,对于想游泳的人,专家也建议称,最好始终让头部处于水面以上。
@英国报姐:奥运倒计时,一些国家的运动员们都在忙些什么
@张晨初艺术空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周有光
@Eleven11dream:《山脉油畫》瑞士画家 Conrad Jon Godly,巴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年专业摄影师,2007年重拾画笔。看似随意的筆法却仿佛呈现出山脉的各種性格。一摸一色,愛到想要吃掉的油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