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从07年开始做黑茶,主要是定位中高端市场,开始的几年每年都增长,形势很好,很多省市都有经销商,10年、11年销售业绩很好,12年开始下滑,13年加剧,随后的几年更是跌得很厉害,现在的销售业绩更是少得可怜,而公司也囤了很多货,成本价已经超过了八位数,不敢再生产新产品,非常着急。公司能够生存,基本是靠一款新产品维持着生存,经销商少了一半以上。
这同样是一位订购《推心置茶——大转型时代的22条茶业商规》的读者提出的问题,为了保护提问者的隐私,我们省去了一些情况,同时对一些关键词做了调整或替换。
解答:这是通过电话沟通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有六个原因。
原因之一:至今,公司内部还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状况。营销部门说是产品的问题,所以业绩下滑,但这能站住脚吗?难道是前几年买的不是这样的黑茶,所以业绩好?产品部门觉得产品质量像往常一样好,应该是营销的问题。
其实很显然,产品质量过关且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主要问题一定在营销上,而不是产品上,否则,前些年的业绩是如何做出来的?提问者并不是老板,却能够主动学习,主动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难得,所以我建议他公司内部必须由老板牵头搞清楚,不然公司肯定搞不好!
原因之二,对经销商不够重视,或者说非常不重视。经销商是公司重要的资产,他们是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必须照顾好、维护好!我问他对经销商了解多少,他说不大了解,这个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公司对经销商不重视或不够重视。当然,这与他的职位有关系,既然同时肩负着一定的市场部职能,就需要对经销商的情况了如指掌。
长期持续深入地了解经销商,才能做好服务,才能配合经销商卖出茶叶。货物批出去后,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路不可能走得很久。除非你遇到能力非常强的经销商,但,这样的经销商做久了,掌握产品的主要套路后,也就可以把你的品牌给抛弃了。我们在市场上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茶叶经销商。
原因之三,对终端顾客的重视不够,或者说压根就没有真正重视过顾客。顾客为什么进店?为什么经常进店?进店为什么消费?为什么经常消费?这些问题,茶企必须彻底搞清楚,才有资格发展代理商。即使之前没搞清楚,现在也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才行,靠一些假大空的策略有毛用?没有足够的客人进店,都是扯淡!解决方法可重点参考22条商规中的“3A法则”和“种子法则”。
就这家公司而言,我当时建议这位读者,在公司“用钱思维”允许的情况下,每位高管都尽早读一读《推心置茶》认真学习,及早转变思维、抓住转型期的机遇。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请你注意,是“花钱思维”允许的情况下,而不是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只有脑子改变了,路子才能改变,业绩自然会随之改变!现实却是很多人不愿意投资大脑,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脑子!
原因之四,经销商没有把茶叶卖到消费者的肚子里。以前经销商多,业绩增长快,但不可忽视,不少茶叶主要是进入了“流通环节”,并没有进入到消费者的肚子里。换句话说,很多茶叶只不过是把经销商的肚子搞大了!
经销商囤了货,却出不了货,或者说出货慢。这一点情况下,经销商自然是赚不了多少钱,达不到预期收益,或者说达不到企业曾经“鼓吹”的收益,于是经销商就不想干了。若是企业也不给个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法,也没有丝毫的实际支持,甚至不负责任地甩手不理了,经销商当然就不愿意跟你玩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要重视,即使是一些消费者买了茶,拿回家或放到了公司,但事实情况是,这些茶也并没有进入到肚子里,而是成了“金融产品”。一些消费者藏了那么多茶,还没喝完,甚至足以喝几十年了,也没见实实在在的“暴富”或“价值飙升”,谁还会买茶?昨天我说收藏是中国茶业的“春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具体可参考《收藏,中国茶业的“春药”》一文。
原因之五:公司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销售业绩的增长要善于整合公司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免费资源,例如,其产品的利润空间足够,可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整合公司的产品,根据经营情况,创造性地做一些产品组合,以快速产品的销售力。这样既能帮助消费者和经销商,也能消除公司的库存。
原因之六:缺乏对大环境变化的判断和把握。业绩下滑的原因,除了公司没有“深耕”市场之外,对经济环境也缺少提前应对。以前的市场容易做,抓住一个就能吃上几个月乃至更久,现在主要针对“消费者”的“喝茶”,自然需要精耕细作。若是能够提前看到这一点,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也不会下滑得如此惨烈。
当然,现在也还来得及,毕竟公司还有一定的基础,依然活跃在市场上。只要愿意转型,还是有机会“重整旗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