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行,不如说是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旅行前对未知的目的地充满想象和憧憬,欢欣鼓舞;当一旦踏上行程,即昭示着所有之前的美妙幻想与期待都将实现,这是旅行中最令人着迷的部份。在路上,未到达,充满希望,满心欢喜,永远是最好的。
这次京都之行,也是寻茶之旅。对于日本的茶室,我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想探究一下《茶之书》中所说的“时兴之所”和“虚空之所”,也要去膜拜一下那“崇拜缺陷的圣地”。
京都的寺庙数不胜数,各有特色,但时间有限,幸得一位熟谙京都的朋友指点,把建仁寺放在首位。那天甘露庭品茶完毕后,得知两足院的“半夏生之庭园特别公开”,就信步前往。
建仁寺塔头两足院是京都府指定名胜庭园,其池泉回游庭园内植满了以72物候之中的半夏生为名的植物,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这段期间,前端的叶子会转白,待花开完之后的盛夏之时,叶子又会转绿。
我流连在这汪碧水边迂回的木廊中,小雨淅淅沥沥的,空气中飘散着初夏的味道,是若隐若现的热情气息,是告别青涩的一丝成熟。池塘四周种植着各色植物,在雨水的洗刷下,呈现不同的绿色调,间中还点缀着些许芥黄和枫红。那叫做半夏生的植物是主角,正含蓄地开放着,白色花穗周围的叶子唯恐这朴素的花儿被埋没于红尘,竞相把自己涂抹上一层粉白,与花同声同气,迎接盛夏的到来。
行至一转弯处,见一张木制长台,上面立着“奉茶”的小牌子。原来,这里也有茶喝。一听说我要喝茶,那个台子后面的接待人员立刻递上一个挂颈的牌子,示意我挂上,并引导我去旁边一处回廊的出口。木制的梯阶旁边的木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拖鞋,有大,有小;穿好拖鞋,步下台阶,右手边贴心地放了数把雨伞,撑起透明的“天”,我小心翼翼地踏上潮湿的石头小径。
向前,走进一条灌木丛围绕的小路,左右一米多宽,两边绿树葱葱,风吹来,潮湿的空气夹着雾般小雨扑在脸上,劳顿疲累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转两个弯,石头小路不见了,只见一个铺满青草的山坡。这原是我站在回廊里对面的小山呀,草丛中隔几码就有一块一尺见方的不规则石块埋在土中,这便是上山坡的“路”吧。
趿着拖鞋,握着雨伞,我亦步亦趋地上了山坡。放眼向对面望去,就是刚才置身的回廊,对面的人望着我,究竟我是在画中了,是在景色里面了,这种不真实的感觉很奇幻。不知不觉走到尽头,无路可走,只见一小木门,用木栓栓着。不对吧?我犹豫了。再看看左边下坡,是灌木草丛,并无路可走。我很迟疑地拨开木栓,推开一个小缝,赫然见到一个墓地,古旧的墓碑再风雨中萧萧瑟瑟。我浑身一激灵,赶快拉上门,退后几步。天啊,不会这样都迷路吧?
正在我不知所措,前后矛盾的时候,一个园丁出现了,我窘迫地指指挂在颈上的牌子。他灿然一笑,示意我跟他走,原来往回走几步的左手边灌木丛中有一条极窄的小路,我是专注于脚下不要滑倒,就这样错过了。
这所谓的“路”不过是脚踩出来的一条隐隐约约的小径。脚下没有石块踮脚,就踩在湿泥地上面,心中不免抱怨,还好不至于泥泞到搞脏拖鞋和袜子。走出来,前面开朗起来,竟有两条路,呈八字型。我又停下,雨滴敲在透明伞上,四溅开来,身处这个位置我既看不到对面的回廊,也看不见将去的茶室,究竟何去何从?
这时猛然想起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有一段讨论“露地”——也就是通往茶室的庭园小径,其实是“象征着禅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进入自明之道。“露地”将茶室与外在的世界区隔开来,有为前来品茶的人们的“感官掖注一种新鲜感”以求来宾能够全身心彻底赏味茶室本身的唯美精神。
“步入万年青的摇曳树影,踏上乱石中有序的碎石小路。路边散落着干枯的松针,石灯笼上布满青衣。走过这样一条庭径,没有人会忘记自己当初的心情,如何不知不觉地,将所有世俗纷扰抛到九霄云外。让人可以虽身处于闹市中心,却感到自己位在远离文明扰攘的森林。”这真真切切就是我此时此刻的体会。
曾几何时,孤独彷徨,在黑暗中踯躅前行;曾几何时,痛苦迷茫,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露地”激起的感觉让人终生难忘。我在烟雨迷茫的丛林中,渴求到达的那个地方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茶室,而是心灵中自由自在的广袤空间,是免于外界烦扰的世外桃源。
此时,定睛细看,右边这条路上每隔几步就摆放着一个用绳子捆好的椭圆形石头,于是猜测,这是正确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一个离地有一两呎高的木屋,并无台阶,只放着一高一矮两块大石头。
踏上石头,我终于迈进茶室了。这就是可以让人对美尽情沈醉,免受打扰的,进入圆满的“寂然”之处,仅此唯一,别无他处。这番蜿蜒曲折也应了《茶之书》中那首诗:
“躅躅独行远眺望,也无红叶也无花,
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
备注:文中引用部分皆来自冈仓天心的《茶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