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山访问记》是编著了大型画册《中国普洱茶》并登上了孔明山顶“祭风台”精准地绘出了古六大茶山地图的郑显静先生编著的。
1改土归流与六大茶山
清代是普洱茶走向鼎盛达到“名重天下”的时期,改土归流催生了流官政权普洱府,让六大茶山成为普洱茶一百多年中盛衰起伏的大展台。说到普洱茶的历史,就不能不说车里宣慰司,如果不说,普洱茶历史至少有三百年为空。
车里宣慰司是一百多年前西双版纳的称呼,今西双版纳州全境加上今普洱市的思矛、六顺、整董及老挝的勐乌、乌德等地1729年以前都是车里宣慰司的辖地。车里宣慰司的前身为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是元朝中央朝廷于1293年在云南南部边疆设立的一个土官自治地方政权。
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明中央朝廷将车里军民总管府改为车里宣慰司,任命原勐泐地傣族首领为宣慰司的执掌(西双版纳在元代以前称勐泐国),明中央朝廷对车里宣慰司进行羁縻管理。元代的车里宣慰司有十二个版纳,傣语称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行政区。十二个版纳澜沧江东岸有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有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1950年止一直称车里宣慰司。车里宣慰司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土司政权,若从元朝的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算起,一茶存在了600多年。
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东岸的六个版纳于1729年改土归流后从车里宣慰司辖区划出划归了普洱府。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便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这两个政权发生改变、出现承接并存的起因和缘由,而六大茶山之所以被史籍反复记载与改土归流有很大的关系。
改土归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一场最大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运动,时间长达十年才结束。改土归流就是封建中央要削弱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土官们的各种权力,派中央朝廷委任的各位流官(主要是满人、汉人、蒙古族人)来管理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权体制,改各地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为府、州、县、厅。
改土归流的提出者实施者是鄂乐泰。他是满洲镶蓝族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雍正四年(1726年)任云贵总都,上任后开始对云贵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因为中央政权必须对边境地区有绝对的控制权,这是稳固边疆的需要。
鄂尔泰在向雍正皇帝上疏时提出对车里宣慰司改土归流的计划是:江内(澜沧江以东),宜流不宜土,江外(澜沧江以西)宜土不宜流。
如何对车里宣慰司江东六个版纳改土归流要找个借口,雍正六年的时候,江西汉商进莽枝山买茶,住在莽枝山小头目麻布朋家,由于与麻布朋妻子有染,麻布朋回来后一怒之下杀了两人。从清军进入六大茶山擒拿麻布朋那天起,就宣告了清政府对车里宣慰司(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一桩风流事,成了普洱府登场的序曲。
鄂尔泰早有谋划又借故生端的咬定是刀正彦在背后支持庇护麻布朋,要刀正彦捉交麻布朋。刀正彦是攸乐山下橄榄大土司,是车里宣慰刀金宝的叔父。雍正七年(1729年)夏天,刀正彦、麻布朋双双被押往昆明斩首,六大茶山战事暂告结束。鄂尔泰宣布成立流官政权普洱府,将原来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的澜沧江以东的普腾(普文)、勐腊、思茅、勐捧、勐乌、整董(六大茶山在整董内)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直管。对改土归流的历史功过,史学家们历来说法不一,但有几点是比较明晰的,那就是鄂尔泰的改土归流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清除地方割据,要西南各少数民族完全臣服归顺,且通过改土归流,清查田土,增加向中央朝廷交纳的田税贡赋。鄂尔泰在《改土归流疏》中写到:“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事”。普洱府本来就是在高压威摄、强服下成立的,普洱府成立不到三年,六大茶山便开始动乱。
普洱府成立时,车里宣慰司的十二个版纳被划走六个,但清政府却没有安排吸纳原在车里宣慰司任职的任何一位大臣和官员进普洱府任职,于是,官逼民反的战争剧再一次上演。刀兴国登高一喊,夷民起义火焰如干柴烈火燃烧起来,六大茶山、思茅、普洱、镇沅、元江、他郎、哀牢山、无量山区域的各少数民族自改土归流以来郁积在心中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全部爆发出来。雍正十一年底(1733年)刀兴国被俘斩首,满族人尹继善出任云贵总督。他下令撤销思茅总茶店,改为执“茶引”买卖茶叶。
雍正十三年(1735年),滇南少数民族的起义已完全平息,同年,云南茶法正式公布,普洱府的政权组织形式也作了调整,普洱府下辖三厅一县一司,即思茅厅(六大茶山归思茅厅)、威远厅、他郎厅、宁洱县、车里宣慰司。此时的车里宣慰司仅指澜沧江以西的车里宣慰司的六个版纳,澜沧江西岸的这六个版纳因没有进行改土归流,普洱府对它仅是羁縻管理。曹当斋“管理地方”时,不仅管理六大茶山,连勐腊至勐润、勐捧边境一线的军事防卫也由曹当斋负责。汉人在六大茶山占了优势,到清末民初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几乎全部迁离六大茶山。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破有立,有得有失,但改土归流在打破封闭、促推边疆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方面还是有成就的。普洱茶从由车里宣慰司管理转为由普洱府管理,茶叶买卖由土司垄断茶商放贷转变为持“茶引”购茶,进贡茶则由即贡缅王又贡天朝皇帝转定为只贡天朝皇帝,六大茶山的茶园也不再仅归土司所有,可买卖可出租,而茶法的颁布则保证了普洱茶的规范管理、计量统一,纳税准确,运销有通,普洱府改变了普洱茶,提升了普洱茶,从乾隆初年开始到咸丰初年普洱茶持续兴盛了一百多年,一个产业能持续辉煌一百多年,这在云南历史上是少有的。
澜沧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滇西、滇中、 而后轻轻慢慢的流经西双版纳。在西比版纳境内的澜沧江东岸,从景洪市的基诺乡至勐腊县易武乡一百多公里长的地带,古六大茶山。云南十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用情感、以博大包容之心、坚韧不拔之志写下了普洱茶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2倚邦茶山
倚邦是个最需要细读细看的地方。不看懂倚邦,就不会明白普洱茶为何会“京师尤重之”。
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邻漫撒(易武)茶山,习崆、架布、蛮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倚邦茶山明代中期已茶园成片,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景洪)宣慰司划分十二个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两百年。
从乾隆初年至光绪初年,六大茶山和普洱茶一直呈现着繁荣的景象,这与普洱府的成立有关。六大茶山自普洱府成立后便成为贡茶的的采办地,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倚邦的曹当斋出任六大茶山的最高长官,倚邦的蛮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攸乐同知撤至思茅后,清政府任命曹当斋管理六大茶山,曹当斋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六大茶山的最高管理者和贡茶采办官。
茶叶是茶山民众的生活所依,茶叶能为清政府增加税源,茶业还是清政府控制边疆的政治杠杆,茶业兴,夷民才能安居乐业,边疆才能稳定。曹当斋以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施政能力为改土归流普洱府成立后六大茶山茶业的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一片又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边一直接到习崆山,曼拱、蛮松、习崆、架布成为大茶村,茶园围村,倚邦作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贡茶主办地比其他茶山领先步入辉煌,。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蛮松街,曹当斋管理六大茶山三十八年,六十大寿时,六大茶山的各族民众送给他一块“六山一老”的大匾,曹氏家族在乾隆年间两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敕命。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滇南产的茶无法运进西藩、西藏。1895年,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又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随之而衰,曹氏家族也日趋走向败落。
进入民国,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减半,但还有庆太号、盛欲号、元昌号、惠民号、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升义举、庆丰号等十来家茶号,据资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1942年,已经十分赢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至今倚邦也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补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3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隔补远江(小黑江)与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云南的一些民族学家考证,攸乐人与哈尼族、彝族有族源关系,东汉前已迁入云南,攸乐人公元九世纪已进入西双版纳,一千多年前,攸乐人便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两岸种茶。清代以前补远江两岸还有佤族、补过人等居住。攸乐茶山明朝中期至少已有茶园四千亩以上,至今在龙帕村、巴来村留下的两千多亩古茶树其树围大多超过100厘米。攸乐茶山离澜沧江很近,澜沧江对岸是车里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东南亚各国。
1729年攸乐同知设立时,攸乐山已有36个村寨,人口上万,与今时的情况差不多。攸乐同知管辖的地域“东至南掌国(老挝)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连界六百里,南至车里(景洪)界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即东西宽一千三百五十五里,南北宽五百三十七里。(1735年)时清政府才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厅。普洱府成立后,攸乐山便被指定为贡茶采办地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云南每年征税银达九百六十两。
清代二百年间,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不做七子饼茶,但攸乐人会做竹筒茶和茶膏。茶膏就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的乌爹泥,巴普寨(巴坡)的攸乐人曾制作过。制法是将茶叶捣碎放入竹筒中,两头塞紧,埋入土中一两个月,然后取出熬汁、摊晾成块状,做好的茶膏颜色乌润漆亮,内服可治霍乱、嗝食、伤风、咳嗽,外用可消肿化脓,普洱府送到京城的贡茶中便有茶膏。
民国时期,攸乐山的茶叶主要由易武杨安元垄断,杨安元有个副手叫邱引才,人称“老邱”,邱引才常驻攸乐山收茶。因抗日战争爆发,六大茶山茶业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穷困。
此时,由于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因不尊重攸乐人的习俗,引起攸乐人的愤怒,后终因杨安元的恃势无理而引起的事端成了1941年攸乐人起义的导火线。1941年12月,攸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举行抗暴起义,两年的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挫伤,但到20世经70年代,保存下来的成片古茶园仍有三千亩左右。如今攸乐山的茶园面积已位居六大茶山之首,古老的攸乐山正在重新崛起。
4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比革登茶山稍大,莽枝茶山元代以前已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等居住,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有莽枝山居住种茶,莽枝山在古代是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莽枝山西南面是补远江(小黑江),江对面是攸乐山,顺着补远江上可到勐仑补远江在勐仑汇入澜沧江,从莽枝山乘船或竹筏可下东南亚各国。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说普洱茶就得说普洱府,说普洱府就得从改土归流和莽枝茶山说起。雍正六年(1728年),一伙江西籍茶商到莽枝山贩茶,住在莽枝茶山小头人麻布朋家中,这伙人中有一人行为不检,至死麻布朋杀死妻子和那位汉商,汉商们不思已过反而联名写状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牛滚塘事件的发生,使鄂尔泰看到对六大茶山强行改土归流的时机到了,他在静观刀正颜的态度。
当时莽枝茶山是车里橄榄坝大土司刀正彦的领地,雍正七年七月,鄂尔泰宣布成立普洱府,车里宣慰司让出澜沧江以东的普腾、勐腊、思茅、勐捧、勐乌、整董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六大茶山属版纳整董的范围,顺理成章地便归入了普洱府,这便是先有牛滚塘后有普洱府之说的由来。倚邦的曹当斋坐上了六大茶山总管的位置,在曹当斋的调抚下,茶山终于恢复了宁静。从乾隆初年开始,莽枝茶山和其他五个茶山一道逐步走向太平、安稳、兴旺、繁盛。乾隆初年实行了“茶引”制,到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莽枝茶山人口过万,牛滚塘已成为大街声,有四百多户人家,其中回族近百户,乾隆至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今天莽枝大寨有片草坪仍叫跑马场。
莽枝山茶村接茶村,从莽枝大寨往东走两公时便是红土坡村,红土坡村也有很多古茶园,从红土坡往西走一个小时便是曼丫老寨,现在都还保留有几百亩古茶园。莽枝茶山过去有上万亩的茶园,从曼丫、红土坡、莽枝大寨、秧林寨到牛滚塘,江西湾、S形的山梁上有十多公里长,牛滚塘的山梁上至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这便是当年马帮踩出来的。到了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莽枝茶山还有许多成林成片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等老村寨,有的古茶树已长到十多米高。莽枝茶山的江西湾还有不少古茶树。
5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从地名便知革登曾有过布朗族居住过。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虽然面积最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认为,是孔明教他们种的茶树,他们感恩孔明,将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树梁子看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头戴道冠的孔明头像,“孔明”的正面对着革登老寨,右耳则对着茶王树梁子。
据说那棵茶王树一年可摘鲜叶五担。茶王树就在“孔明”身边,茶山人认为这棵茶王树是孔明所种,所以每年春茶开摘前,几个茶山的茶农都要赶来拜茶王树祭孔明。那棵被载入史册的茶王树民国初年枯死,如今留下一个树坑,树坑周围长着不少小茶树,是茶王树留下的“子孙”。茶王树梁子坡脚便是酒房村,新酒房村已没有茶树,现在二十多户人家,家家会烤酒。与新酒房村隔条山沟遥相对望的便是革登老寨,革登老寨处在一座小山的顶部,在古代是个易守难攻之地。革登老寨过去有几百亩茶园现已毁完,已看不见茶树。
革登茶山道光年以前有上万亩的茶园,茶园往东从革登老寨接到倚邦的习崆山,往西接到莽枝山的牛滚塘,在习崆山与革登山的交界处有片地叫火烧茶园,那是当年崆人与革登人争茶园时留下的地名。革登茶山的衰落和莽枝茶山的战乱有些关系,到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无人居住,现已变成一片耕地,地里到处都是碎瓷片。
革登离倚邦有四五十公里,革登茶山还有一个古寨叫阿卡寨,过去是哈尼人居住。现叫新发寨。新发寨在茶王树梁子的西边,离新酒房只有三四公里,新发寨过去有几百亩茶园,现仅剩几十亩。直蚌和茶房一带现还保存有三四百亩古茶园。革登山茶山的茶苦涩很淡,汤色很清,味回甜,当年易武同庆号老板刘葵光经常向邵三祝买茶叶。
6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从磨者河边到曼林山顶六十里路沟沟壑壑都是茶。曼庄、曼林、曼适、八总寨过去都是大茶村,各村产茶都在2000担以上。曼林的古茶园目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园,其茶树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
蛮砖茶山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到蛮砖茶山买原料,蛮砖茶农说:“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曼林寨是蛮砖茶山茶园最多的寨,曼庄村是蛮砖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
曼林寨在蛮砖茶山的峰顶,海拔1700米,曼林的古茶树围超过100厘米的非常多,曼林离基诺山(攸乐茶山)很近,曼林山下是勐仑坝,六大茶山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曼林驻过兵,设过汛站。
曼林寨现在有30多户人家,有汉族、彝族、基诺族。清代,曼林的茶由思茅和宣威的马帮来驮,民国年间,曼林茶大多由易武的杨安元收购,杨安元卖给易武茶号的茶都是散茶。从曼林往北走是攸乐山,往南走3个小时便到曼庄,曼林到曼庄一百年前有一条很宽的路,是马帮驮茶走的路。蛮砖茶山史话最多的当数曼庄村,从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镇便在曼庄。据说诸葛亮当年来到六大茶山时,在曼庄埋下了一块铁砖,于是这里就称做埋砖,后又演绎为蛮砖;另一种说法为傣语,傣语中曼庄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庄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故称曼庄。曼庄有个大碑,刻着“蛮砖为六大茶山之一”的文字。这块碑上关于六大茶山地名的记载,比清人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中六大茶山地名的记载早57年。
清代曼庄有三大家族,分别为丰家、卫家、权家。丰家在曼庄风光了一百多年。其兴旺时期也是蛮砖茶山兴旺的时期。至今曼庄村的地上仍到处散落着清代的十分精美的石刻石雕,可看出昔日的辉煌。曼庄的衰退除了丰家的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疫病。
民国八年(1919年)左右,外寨的茶农迁进曼庄,其中之一便有杨聘号的老板杨聘三。杨朝珍(杨聘三)和老二杨泗珍长住曼庄收购原料,原料收好后用马驮到倚邦,老三杨儒珍(杨幼楼)在倚邦加工七子饼茶;秋冬两季杨朝珍、杨儒珍又租牛和马将七子饼茶驮到越南莱州出售,所以杨聘号茶庄实际是杨氏三兄弟合办的。如今海外还有两饼杨聘号的茶,茶里还压着小飞票,可能是杨聘三写的。
7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居六大茶山首位。清朝道光年间《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各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整董。易武漫撒山现在还保存有几十亩树围超过10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估计树龄已超过千年为濮人所种。时至今日,易武人讲话仍是石屏腔。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村村有关帝庙,他们将关圣公忠、义、仁、勇的高尚品格作为自己立身、立德、立言的准则。
六大茶山的各个关帝庙中都建有孔明殿,并尊孔明为茶祖。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从民国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卫中)、福元昌(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易武正山的古茶树(曼秀)
从易武到麻黑寨将近10公里,看不见坝子,全是山。易武人习惯将这一段称为易武正山,从易武至普洱的运茶古道在山中蜿蜒,古村寨、古茶园分布在古道的两边,曼秀、落水洞、麻黑是这条路上有名的大茶村。曼秀离易武街仅3公里,民国三十年代还是茶园围寨,易武人黄卫中在曼秀开了一个茶号叫泰来祥。旧时,易武人都知道,黄家钱多,刘家(同庆号家族)势大。易武人也会永远记得泰来祥号。
易武正山的古茶村(落水洞)
从曼秀往前行3公里便是落水洞村,落水洞村无论今天还是过去都被古茶园围着,村子坐落在两个小山梁子之间狭长的地上,一条四季不干的小溪从村子中间流出,从地理环境看古时落水洞便是一个适合建寨定居的地方。离落水洞不远还有陈家凹子村、郑家梁子村,三个村的茶园相接连,举目是茶园。易武人说,落水洞的茶芽头肥、毫又亮,用来做七子饼的盖面茶最好,所以落水洞的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价格都高。陈家凹子、郑家梁子从村名便知是陈姓、郑姓聚居的村子,麻黑寨何姓居多,落水洞村则多数人家姓高。抗战以前落水洞还有50多户人家,仅高姓就占了一半。易武人都知晓的东和祥茶号清末的老板是高会有,除了高会有这一系,落水洞高家还有一大户高文启。陈玺在勐海的业绩和名气传回易武。
易武正山的古茶村(麻黑)
从落水洞村顺着古道往前走3公里,便到了易武古茶园最多的村寨---麻黑寨。整个寨子被山围着也被茶园围着,从易武至普洱的运茶大道从麻黑寨边通过,解放前麻黑寨又称大路边。现在仅有20多户人家,但七十年前却是个大寨子,至1935年间还住有50多户人家。1920年-1938年间麻黑有四家茶号,分别是杨有禄(茶号名不祥)、何金诚(成兴昌)、张正鸿(鸿庆号)、胡发兴(兴顺祥),保金城、胡发兴解放前当过麻黑的乡长,何家、胡家是麻黑寨 最有钱的两姓人家。
20世纪40年代,那年头六大茶山的男人们要有银子、有底子、有面子才娶到到石屏、思茅、普洱等地的汉家女子为妻,经济状况差的男子一般都在茶山娶个夷女为妻。
易武弯弓和漫撒
从易武街顺着古道往北行,经麻黑寨、大漆树村便到漫撒茶山。温撒茶山紧接易武正山,两山的分界线在麻黑寨。漫撒山是易武的老茶区,六大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便在漫撒的黄竹蓬、一扇磨一带。“弯弓过去有四百多户人家,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弯弓分为汉族寨、回族寨。弯弓大寨光绪末年时已无人居住,茶园破坏较为来重,烧毁太多,现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从弯弓向西走一个多小时,翻过一个山头便是漫撒老街,也称漫撒大寨或漫撒,站在老街的小山包上眺望,便可看到远处的倚邦茶山、蛮砖茶山、莽枝茶山、易武老街。漫撒普桑河上游一扇磨附近生长着几十亩千年古茶园,其茶树树围已超过150厘米,这片茶园是六大茶山中最老的茶园。
漫撒茶园多,10多公里长的山梁都是茶,时年街上住户有300多户,年产七子饼茶四千多担。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漫撒仅剩50户人家,热闹喧沸了一百多年的漫撒变得萧寂冷清。新编著的普洱府志里六大茶山的排名中没有了漫撒而有了易武。
易武曼腊茶山
从漫撒往北走30公里便是张家湾,从张家湾再往前5公里便到曼腊大寨,茶山人习惯将这一带称为曼腊茶山。张家湾由丁家寨、高家冲、徐家梁子、张家湾四个小寨组成,清朝时期四个寨子的茶园连成一片,有五六千亩之多。茶树有大叶茶、小叶茶,还有紫芽茶。这些品种如今还保存下来很多,是六大茶山茶树品种最多的茶园。
张家湾离老挝很近,走路一个多小时便到中老界碑,与张家湾相邻的老挝的孟乌、乌德1895年以前是中国领土,那里也有一些茶园。抗战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越南莱州都要从张家湾出去,张家湾是马帮、牛帮歇晌休整的地点,从张家湾到莱州10来天路程,茶到莱州后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从海防转香港、广州。张家湾民国初年最大的茶号是陈云号,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曼腊茶山一半的茶园都姓陈。茶山人都说,易武有刘葵光,曼腊有陈石云:一个镇南,一个盖北。1933年,赵国传开了一个茶号,名新盛利茶号。开始时是替同庆号加工七子饼,后赵国传自己去莱州推销自家的茶,销路很好。张家湾的张乔寿抗战以前也做过茶,茶号名为张震号,规模不大,张乔寿留下的茶号印章还在其后人手里。张家湾还有一个名人叫杨春乔,杨春乔住在张家湾的丁家寨,他也开过茶号,但茶号名不祥。
曼腊茶山最大的寨子是曼腊大寨,人们习惯称大寨。河对岸便是另一个村叫小寨,光绪初年大寨还有200多户人家,小寨也有100多户人家,民国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号,最大的茶号是同云号,老板李其卓。1936年以前,同云号一年要卖200多担茶至莱州。大寨三十年前已迁空无人,曼腊茶山还有一个古村叫曼乃,过去很兴旺,兴盛时有200多户人家,由三个寨子组成:旧庙、老街、新寨。曼乃是六大茶山通往整董、勐烈(江城)的要道,从倚邦去老挝、越南也要经过曼乃。此地清末民初有四个个茶号:其中天顺祥、仁和祥、德顺祥为胡氏家族所开。曼腊茶山最远的山寨是倮得老寨,从曼乃去倮得老寨还得翻三座山走四五个小时的路,它是六大茶山北部的制高点,站在倮得老寨的塔桂山上可以俯瞰易武茶山、倚邦茶山、景洪坝、勐养坝、整董及两人乌。1895年“两乌”土地被法国人割去后,倮得土司走向衰败。曼乃老寨中心的大青树要11个人才围得过来,大青树下曾是人们唱歌跳舞的地方。
8车里宣慰司历史不该忘记
1895年是云南人悲痛的岁月,更是车里宣慰刀承恩伤心的岁月,中法战争结束后,盛气凌人的法国人强迫清政府在卖国条约上签了字。这一年与易武茶山和曼腊茶山相连的勐乌、乌得被 法国人割去。从那以后刀承恩和士兵们哭跪的地方有了一个令人伤感的名字--望乡台。清朝结束民国成立时,车里宣慰司将自己管辖的六个版纳连同这片地地上的的茶园完完整整的交给了民国政府,刀承恩先生于历史有恩。
车里宣慰司的尾声
1927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撤消改为县制,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分设车里县、佛海县、南峤县、临江区、澜沧江以东设镇越县、象明县、普文县、六顺县。
1956年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司制度彻底结束,车里宣慰司也宣告结束。车里宣慰司从明洪十七年(1384年)至1956年为止共存了572年。若加上元代的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车里宣慰司作为一个地方土司政权共存在了653年。
9普洱府成立前,“普洱茶”一词已有史书记载
先说普洱这个地名何时有的,普洱(今宁洱)在宋代大理国时期和元代称为步日部和普日,明洪武15年(1382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洪武17年(1384年)明朝廷将当时处于元江傣族土司那氏控制下的普日划归了车里宣慰司,1834年后普日改称为普耳,明万历年普耳再改为普洱。在《元江府志》里记的六大茶山分别为莽枝山、格登山、攸乐山、倚邦山、蛮砖山、驾部山并记下这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产普洱茶。这本元江府志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刻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1660年-1664年间甚至1660年之前”普洱茶“的称法已在民间流行,只是没有记入志书而已。
10普洱贡茶
自普洱府成立后,六大茶山便被指定为贡茶采办地,云南布政司每年拨一千两银置办贡茶。银子拨到思茅厅,再转拨到倚邦、易武。每年二月采细而白的毛尖做贡茶,从史料分析,贡茶的茶菁在六大茶山采购,而贡茶的深加工和成型及包装则在普洱府。贡茶分为八个规格,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匣装的茶膏。
其中四两重的团茶又称女儿茶,其原料全由茶山未婚少女们采摘,在普洱府送的贡茶中曼松茶是特级茶,曼松茶汤色清亮,苦涩味淡,清香回甜,无茶垢,茶尖还能在水中直立,是六大茶山所有茶中最耐看、最上口的茶。据说,曼松贡茶是仅供皇上一人享用或供皇上送礼用。
11倚邦惠民号茶庄
倚邦惠民号茶庄乃郑惠民先生1926年创建,他出生于倚邦街,祖籍为云南石屏人。郑家祖上乾隆年间便到六大茶山做贸易。郑惠民于1913年毕业于普洱省立师范学校,与李拂一先生为同班同学。
12倚邦升义祥茶号
倚邦升义祥茶号大约建于1932年,庄主向升平(又名向寿三),毕业于普洱省立师范学校,是倚邦的四位俊才之一。
13易武老茶号--同庆号
易武在清代后期和民国初期是云南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曾经有过二十个茶号,时至今日在海外价格最高的普洱茶仍是易武老茶号抗战以前制作的七子饼茶。”选料精细,加工认真,包装精美“是八十年前东南亚侨商对同庆号茶品的评价。有的说同庆号建于雍正四年:有的说建于雍正七年;有的说同庆号1736年(乾隆元年)开始在易武设立毛茶加工厂。熟悉的人都知道,同庆号留有二张商标在世上,一张是红色的龙马商标,一张是蓝色的双狮商标。压有红色龙马商标的七子饼茶现香港有人珍藏着几饼,那茶应当是抗战以前运到香港的,估量它为同庆号1911年-1938年之间制作的茶。龙马商标和双狮商标在许多海内外茶叶刊物上登过,在红色龙马商标上同庆号的主人非常清楚的告诉大家,同庆号当时已有百年历史。同庆号应该是刘葵光的爷爷刘镇襄始创的,时间大约在1820年左右。1900-1920年左右应该是同庆号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成为易武也是云南最大的茶号。
石屏县城的老人们把杨家、刘家都称为同庆号。刘、杨两家的合作大约从1895年左右开始,同庆号在1895年-1937年间曾出现过三个名称,一为同庆老号,一为同庆号,一为杨记同庆号,同庆号使用过的蓝色双狮旗商标上面写着:总发行云南石屏同庆号、制造厂易武同庆号”。这便是刘杨两家当年合作的见证。
1910-1930年是同庆号最鼎盛的时期,同庆号当时的产量应该不低于2000担。人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同庆号的光辉中应该有他的亮色。易武同庆号、石屏同庆号两块铜制的号匾都在1958年的大炼钢铁中化为红水,刘家、杨家的儿女们都因同庆号受尽磨难,最后都告别易武出外谋生。如今,同庆号这块金商标已被精明的商家注册。
14乾利贞茶号
乾利贞茶号早期叫陈利贞茶号,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陈姓老板在倚邦创建,清同治初年曾停业,同治四年(1865年)江西人赵开乾复开,改名乾利贞。“乾”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利”宜也、吉也,“贞”正也、固也,乾利贞这个茶号名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取名人有很深的儒学功底。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赵家迁往易武,乾利贞茶号也迁往易武。1910年,乾利贞茶号已换主人,茶号名前多了个袁字称袁乾利,估计袁谦禄(袁嘉碧)此时已接手。进入民国后乾利贞曾和宋聘号合营,后不知为何股东变为袁谦禄、刘子辉、刘幼清、傅鸿文四位,乾利贞茶号是易武四大茶号之一,民国时期在易武有加工坊,在石屏有总发行。1940-1945年因抗日战争爆发,乾利贞茶号曾停做了几年茶,1946年抗战结束后,刘子辉走通了易武至泰国米赛的商道,乾利贞又做了两年茶。
12福元昌茶号
易武福元昌茶号与倚邦元昌号有承接关系,元昌号原是倚邦崔姓人家经营,崔家衰落后元昌号茶号几易其主,倚邦黄性人家也接手做过,后因黄家失火,茶号再转。1926年左右,易武余福生买下元昌号,改为福元昌。余福生生于1903年,其长子余世高已年过80,余福生的堂弟余昌荣解放前是易武的包茶高手,如今市场上出现了打着百年福元昌招牌的贡茶饼,我肯定的说,那是赝品。试问,1903年出生的余福生如何赶得上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做贡茶?
16易武安乐号茶庄
说起安乐号庄主李开基,易武家喻户晓,易武人尊称李开基为李大先爷。清嘉庆初年,李开基的父亲李祖培便往返于思茅、石屏一带经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李祖培便在易武买下部分山地建茶园。易武从乾隆初年开始便是普洱贡茶的采办地,普洱府每年都派官员、拨官银采办贡茶。李开基作为吏部的修职官对贡茶的采办、官银的使用,官员的言行都有询查和监督的权力。光绪十八年,李开基创办“安乐号”茶庄,开始制作饼茶、砖茶、团茶等,产品销至越南莱州及东南亚各国。
17大清国的国标茶---七子饼茶
六大茶山在清代和民国初年有几十个茶号,这些茶号加工和销售的茶品几乎都是七子饼茶。七子饼茶在清代至民国初年一直是普洱茶的标志产品,送往西蕃、销往海外的普洱茶大多为七子饼茶。七子饼茶的出现与两百多年前普洱府的成立和云南茶法的颁布有直接关系。七两为一圆(饼),七圆(饼)为一筒,一筒重四十九两。这种规格、形状、包装是清政府颁布的云南茶法所规定,《大清会典》、《普洱府志》中都有记载。
七子饼茶从普洱府成立至清咸丰年主要销西蕃(今四川省凉山一带)和西藏,清咸丰年至同治年间滇西发生杜文秀起义,六大茶山通往大理、丽江、西蕃、西藏的运茶商道受阻,六大茶山产制的七子饼茶主要销路转向,大量销往东南亚各国。
18茶山新绿
六大茶山自抗日战争爆发后,茶叶外销路断,茶业一落千丈,上万的茶商、茶农迁出茶山,到1949年年底,整个六大茶山人口剩一万,大部分茶园撂荒。倚邦、曼拱过去曾是从思茅进茶山的第一街门,现在却成了最偏僻、最深藏的小村,直到2000年土公路才通至倚邦、曼拱、牛滚塘等村。六大茶山的茶业衰退六十多年一直没能复兴,1939年民国政府在澜沧江西岸的勐海建立了大型机械化茶厂,西双版纳的茶叶加工和贸易重心移向勐海。至20世经80年代初整个茶山剩下的古茶园仅存1万多亩。20世经80年代末,云南茶叶在国内外总体有些回升,各地小茶厂增多,对茶叶原料需求上升。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易武乡、象明乡、基诺乡开始建筑新茶园,易武乡建立新茶园4000多亩,基诺乡建新茶园5000多亩,象明也建了3000多亩,新茶园建成进入采摘期不久,恰遇云南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又出现下滑,六大茶山的茶业没能重振起来。
时光流转到20世经末,香港的茶楼又翻出了六七十前六大茶山老茶号制作的七子饼茶,一些茶商将这些老茶当作能喝的古董进行炒卖。于是人们把目光又重新投向普洱茶的原产地七子饼茶的故乡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成了爱普洱茶的人们寻根探源的地方。1998年有个别中国台湾和香港的茶商和爱茶之人进入六大茶山,他们来寻老茶庄茶饼,也来寻普洱茶的历史文化。1998年起便有个别香港、台湾商人请易武的张毅先生为他们加工七子饼茶。1999年昌泰茶业的陈世怀先生也进易武办茶厂,加工易昌号七子饼茶。
2000年以后,易武的何天能、何天强、周永清、何惠仙,象明乡的权存安、王梓先、卫成新等具有超前眼光的茶山人开始恢复制作七子饼茶,随后一些老茶庄的后人也重新打出祖上的茶号牌子。
2004年以来,在收茶的季节里,易武街上天天都能听到外省人的口音,偏僻的象明乡已不沉寂,目前已有十多家农户加工七子饼茶,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港台地区。基诺乡由于交通比易武和象明方便,已有外地人在那里建起了中型机械化茶叶加工厂,昆明一些茶叶公司也进六大茶山收原料,整个六大茶山的茶叶价格正在渐渐上升。
2005年3月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等多家单位、部门的专家、学者们的倡议下,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勐腊县勐仑中科院热带植物园召开。古六大茶山沉寂了60多年后终于迎来了最喜庆、最闪光的日子。2005年6月易武又被荣列为云南省首批特色旅游城镇。
每一个地区,代表了一种文化,茶是实体,可以喝到摸到看到,文化只能用心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