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茶馆是自大茶馆衰败后兴起的,就是既卖茶还带说书的茶馆, 即老人们常说的“书场儿”。过去的书茶馆主要是靠请艺人说“评书”来招揽茶客,来这里的茶客多数是“书迷”,专门来听书带喝茶的。这里的摆设和其茶馆也不一样,馆内都是一排排长条桌、长条登,都向着前面的说书台子。茶具是提梁壸,绿豆碗或盖碗,价格按茶叶档次收费。这“书场儿”说书每天分早、中、晚三场,俗称“说早儿的”、“说晌午的”、“说晚灯儿的”。名角都是“说晌午”或“晩灯儿”的,学徒或刚岀师的没名的角儿才安排“说早儿”。不论早、中、晩三场,都是按段收钱。
书茶馆里说的都是评书。常说的评书有三大类:一是长枪袍带书。说的都是历史故事,多是古战场上顶盔贯甲的将士,马上交战为内容的评书,如《三国》、《隋唐》、《精忠传》等,由正史演义而来,以宣传精忠报国,忠孝节义的正统思想为主;二是小八件公案书,即带有传奇色彩的公案小说。如《三侠剑》、《小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等,宣扬青天大老爷秉公执法,忠臣侠客除暴安良;三是神怪书。讲的是神仙鬼怪的故事,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
评书就是用普通话讲故事,它发源于北京,后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多年来,岀了不少名角。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迷恋评书的“书迷”。那时期,说书艺人比起演唱艺人的地位要高。因为既然说书,必先看书,背书,把书中的精神悟透,这样讲起来才生动感人,岀神入化。这就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所以人们尊称为“说书先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涌现岀了许多著名的“说书先生”。如被人们誉为“净街王”的王杰魁先生,他以说《包公案》著称;被誉为“净街连”的连阔如先生,被传为“千门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还有马连登、陈荣启、袁杰英等人,他们都是从书茶馆里走出来的。
北京的书茶馆最盛时期曾达180余家,最有名气的要数东华门外的东悦轩和地安门外的同和轩(后改名广庆轩),这两处茶馆格局气派,装饰讲究。说书先生和听书茶客都是高档次的文化人,正是“台上台下皆长衫”。来这里的说书和听书的,天长日久,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利害关系。有些常客,对书目、内容、说书技艺都非常精通,台上一句台词、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旦出错,台下立即挑眼。如果“评论权威”是有权有势的人,对说的评书不满意,中途立即退场,就会迫使说书先生转场,另寻他处。但如果哪位说书先生被权威们看中了,也会把这个角儿捧红,使他声名远扬,听客盈门。所以说书先生们对这样的听客也是敬畏三分,如履薄冰。而一般大众化的书茶馆,听众都是平民百姓,来这里是为“解闷”的,喝茶听故事而已,就没那么多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