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迄初唐,茶史籍中未载茶叶加工方法。据推测,可能是将鲜叶经日晒、烘干后以收藏。晋代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可见在晋代,人们是用茶树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用。
隋代陆法言《广韵》载:“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到了隋朝,人们在春季将茶树鲜叶经过日晒、火烘成干叶贮藏起来以备饮用。
中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晋宋以迄初唐,吴人以茶树鲜叶烹煮成“茗粥”而饮用,吃“茗粥”也即是郭璞所说的“叶可煮羹饮”。茶树鲜叶未经加工不能称“茶”,只有到了唐玄宗开宝年问,始有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建中以后(中唐)“茶”才盛行。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记:“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皮日休认为陆羽之前的饮茶,以茶树鲜叶或干叶“浑以烹之”,如同喝蔬菜汤一样。皮日休实际上与杨华的看法一致,即认为在唐玄宗开元之前(陆羽生于开元21年),所谓茗饮主要是用茶树鲜叶或干叶烹煮成茗粥、羹汤而饮啜。
总之,在唐玄宗开元之前,或直接用茶树鲜叶烹煮而饮,或将采集的茶树鲜叶经日晒、烘干后再烹煮而饮,未闻有茶叶加工技艺,更遑论饼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