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唐代推崇煮茶。晚唐五代知名作家徐夤的《蜡面茶》诗中,就有“武夷春暧月初圆,晚当宜煮北山泉”的描述。茶从药用到饮料,最先就是煮茶为汤汁为饮用。“茶圣”陆羽原就是寺里的煮茶童子,他认为煮茶的铁风炉是“金”,炉子置地是“土”,炉烧木炭是“木”,木炭燃烧是“火”,煮茶汤是“水”,其五行相生相克是万物生存之源。唐代诗人温庭筠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因是煮茶,那时茶中还会添加姜葱、桔皮等等,以增加口味与养生作用,与今天的冲泡茶相去甚远。晚唐皮日休的《煮茶》中有诗为赞:“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宋代喜好斗茶。冯贽《记事珠》中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为便于路运储藏、保鲜留香,闽北茶农制茶成饼,贡品称“龙凤团”,即饼饰有龙、凤纹,煎时掰开。宋时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争得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自古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从来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斗茶的过程,也是名茶、名诗、名画、名曲的创作过程,促进一地经济政治的发展。如今盛世清尚,斗茶为地方特色茶文化;不过用的是新茶,品的是色香味。
明代注重散茶。朱元璋称帝后,见宋、元贡茶制艺极精细,既耗工时,又花费高,遂下令罢龙凤团饼茶,改为散茶,即焙干的散装产品。茶饮也相当现今的冲饮方法,茶从煮煎到沸水沏泡,既简化了方式,又较好地保留了茶的原质原味,同时让茶饮在士大夫与百姓、文人与普通茶人之间普遍化,促进了茶艺的创新和发展,又提高了茶文化普及。明代朱棣为帝时期,还是武夷山大红袍发展的历史顶峰。
清代催生功夫茶。康乾时期,茶叶制作工艺化,品种多元化,饮茶方式又提升到艺术化。尤其福建茶叶出口到欧美,闽南茶市的红火,茶商的文化宣传,茶质的鉴定,茶品的鉴尝,茶韵的鉴赏,孕育了“功夫茶”的诞生。“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闽北绿茶功夫有十三道式,武夷岩茶功夫有二十七道式,出神入化的表演,高超的艺术魅力,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熔为一体。茶艺优雅恬静、意境幽远,款式优美、传统礼仪,展示品茶的环境美、人境美,展现赏茶的心境美、艺境美,传承中国茶“正、和、清、雅”茶道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饮风俗,还影响着日本茶道形成,欧洲“下午茶”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