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人们把茶当药用,后来才逐渐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的茶风俗。
饮茶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向北传播始自于开元、天宝时期。至盛唐,饮茶在南北方蔚然成风,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形成了茶道。在唐朝兴盛的饮茶活动中,陆羽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关键性人物。
“一之源”
在“一之源”中,主要讲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茶是“野者上,园者次”,但随着需要量的增加,必须靠人工栽培。“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陆羽分析了土壤的好坏,又指出种植不实的,很少有茂盛,与种瓜同理。“若采不时,造不精,则饮之成疾,茶则为累矣”。说明采摘和加工是关键的一环。
“三之造”
在“三之造”中陆羽认为每年的二、三、四月是最好的采茶时间。而且,“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天气晴朗时是最佳的时机,要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叶的加工是“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先将茶叶放在灶釜中蒸透,再放入杵臼中捣成泥状,然后,用模、规拍制成形,通风晾干以待烘焙。烘焙时要不断翻动,使其均匀干透,再用竹皮把茶贯穿成串,最后,把它封存在竹木编成的“育”中以保持干燥。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制作方法大同而小异,均是经过蒸青不发酵茶,这种制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强身和修德养性的双重功能。尽管各阶层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饮茶的方法也有差别,但茶渗入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僧道俗人,人们以茶待客会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养性怡情,饮茶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边国家辐射,至今仍风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脱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