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与普洱茶,不是杭州之于龙井、福州之于铁观音、成都之于盖碗茶的关系。从茶客规模和品饮入微上,昆明甚至还比不上广州、南宁和普洱茶的亲密。一个城市特有的茶性,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的。一种物质和一个城市获得某种相辅相成的联系,最后形成高度提升和简化的象征符号,也绝非一日之力。
春城茶馆云集,茶店众多,茶市火热,茶事缤纷,热闹的背后,是普洱茶和这个城市变化中的关联——既不尘埃落定,也不虚无缥缈,而是正在发生的种种关系。茶花、翠湖、红嘴鸥、昆都,所有和昆明有关的关键词中,“普洱茶”仍然只是一个备选答案。如果硬要将普洱茶的特点和这个城市的性格一一对照,加以描绘,据此说明昆明是座普洱茶浸泡出来的城市,也未免牵强附会。
我们在昆明强烈感受到的是,一个“茶”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书写和表现:出租车的车顶上有普洱茶的广告,每天来回奔波,公共汽车上是某企业大幅面的广告,一排拳头高举。
本地的电视新闻栏目被某企业冠名赞助,全市几大茶叶批发市场的户外广告经常更换,不断传递出新的商机,绝大多数的昆明人和在昆明生活工作的外地人都开始在各种场合喝普洱茶、藏普洱茶、送普洱茶。
普洱茶店开到了新建的小区里,每家公司招待客人的茶叶中几乎都有普洱茶,昆明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传统和新锐媒体都开始涉足普洱茶。不少书店设有普洱茶书的专柜;普洱茶的专家学者纷纷出炉;有关普洱茶的学术会、博览会多得让人转悠不过来;每天,普洱茶被巫家坝机场汹涌的乘客带往全国各地……
对普洱茶,昆明更像是一个活动场所,而不是最终的归宿。所以,昆明与普洱茶的第一个关系,是驿站和过客。一种共识已被广为流传:普洱茶产于云南、存于香港、藏于台湾。具体而言,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和保山四大茶区,但如何运输出去呢?过去有茶马古道,现在昆明成为全省的枢纽中心,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普洱茶。
目前昆明拥有雄达、大观、西苑、康乐、前卫等大大小小的茶叶批发市场,全国操着各种各样普通话的茶商汇集于此,目的就是接近产地,寻找最正宗的货源。如此多的普洱茶在本地的销售并不多。这一点很像云南的烟草,绝大部分依赖省外市场支撑。
就是落地销售的普洱茶,昆明也不一定能消费。这和龙井、铁观音等等茶叶很不一样。这就是昆明和普洱茶的第二种关系:浅尝辄止。一般的茶叶,喝的是一个“新”字,茶叶的有效期在外包装上标得很清楚,但是普洱茶喝的是一个“陈”字,因为一定时期内的“越陈越香”。普洱茶风行的一两年前,人们追求的不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喝茶。茶叶在昆明不是生活必需品。
但是风潮所至,人们都未免相互感染,因为普洱茶在各种拍卖现场的风头,也因为被不断宣传出来的保健美容功效。一个人买下他这辈子都无法喝完的普洱茶,那么只有依靠送礼和经营打发掉。送礼和经营涉及到物质流通,以此类推,真正被冲泡喝到肚子里的普洱茶少之又少。去年4月,“风潮”过后,喝普洱茶的人减少了一些。就是每天喝普洱茶的人,摆弄茶具的频率也减少了。当一种产品被不断宣传为好产品时,时间一长,人们对它也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抵触。在品饮价值多元的中国茶文化中,排斥显然有违茶叶本身固有的包容特性。
昆明对节奏有一种天然的抗拒,人们不疾不徐,任外界如何评判和参与其中,这个城市都激动不起来。昆明人的性格中有着著名的“温吞”,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人们一年四季都被好天气宠着,温和的气候和慵懒的生活非常契合。
喝茶是让时间和内心消停下来,在私人圈定的时光中品味人生百味,或者只为在忙碌和庸常中留一个空隙,令自己出窍一会。似乎普洱茶在昆明没有不流行起来的理由,但恰恰在昆明,并没有真正出现品饮普洱茶的风尚。普洱茶上升时期,谈普洱茶、喝普洱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但是现在,昆明喝普洱茶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为销售和升值计,商家叫卖普洱茶的最大卖点说成是“越陈越香”,一饼年份很短的普洱茶真正要变为好茶,还需要它和时间充分磨合。这是把普洱茶的消费推向了遥远的未来,而现在人们要做的只是买茶和存茶,与现实的消费还有很大距离。上好的普洱茶不是没有,但过于复杂和缺少统一口径的判断标准让普通消费者弄得云里雾里,他们要的是一目了然的好茶。也因此,昆明和普洱茶之间缺少相互信任和信息对称,最终导致茶客对普洱茶的辨别过程影响到了品饮情绪。
断裂也是昆明与普洱茶的一种关系。过去,昆明的茶馆自成体系,建筑风格、茶馆规模、茶馆文化,到西南联大,到20年之前,都是有的。不过,他们喝的茶并不是现在的普洱茶。那是日常生活的茶,散装的,没有品牌的,并无现在对品质的过分追求。这一点,和成都的茶馆有些接近。后来茶馆消失,茶客也不知去向。普洱茶的红火连昆明人自己都觉得惊讶,因为过去云南人自己都不喝,现在只是走俏省外,新的风尚返回到了产地,才激起本地人经营普洱茶馆的心思。
昆明喝普洱茶的地方,无论环境还是茶品,是有一些好去处的,但已经不成规模,缺乏整体的氛围。就连市民生活最集中的翠湖一带,虽然茶馆一家接一家,茶客也不少,但能喝到让人满意的普洱茶,几乎是一种小概率性事件。有心眼的茶客常常自带私藏的普洱茶,到茶馆里借水冲泡,只为一湖的风光和人气。
喝茶中最有娱乐意义的“斗茶”活动,曾在昆明搞得风生水起,但旋即消失殆尽。两年前,本地的各大报刊依靠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在餐馆、茶馆召集茶客、茶人、茶商和其他媒体联合举办斗茶活动,将各自收藏的普洱茶在会上展示,从一系列标准加以评判。这种“茗战”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也只是操作层面,期望由此带动的品饮生活或风尚,因为产业趋于理性或其他原因,并无后续。
相比北京、广州、广西等地的斗茶和茶友会,昆明显得比较冷淡。在很大程度上,普洱茶被用来表演,成为热点的噱头,与昆明的关系有些疏离。与此相对应的是名流与普洱茶的关系,昆明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场所。崔永元、李咏、古天乐、余秋雨、张国立、唐国强……他们都在昆明和普洱茶有了关联。一方面,好的普洱茶奇货可居,另一方面,社会名流和灰色消费增加了对高档普洱茶的消费,这能吊起普通市民对普洱茶的胃口,但这种好茶高于生活的状况,令人无法和普洱茶抱有平和的心态。
本土新锐茶企业将普洱茶变为时尚饮品的努力值得关注,体验馆打破了茶与消费者之间的矜持,顾客直接接触普洱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普洱茶成为时尚生活的种种因素和条件。
说到底,普洱茶最终是用来消费的,如果只在流通环节转来转去,那么对整个产业运行周期的设置和全面规划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体验馆直接从品饮出发面对消费者,强调的是和现实密切的品饮生活:喝普洱茶能减肥,对健康有好处。在传统的普洱茶企业眼里,这一做法惊世骇俗,被认为对普洱茶的发展有害,不懂做普洱茶。不过这种做法比较讨好年轻人,甚至引起了国外经济观察者的注意。健康好喝的普洱茶,也许才是消费者目前最需要的。
“茶”的中国智慧从字面上看非常耐人寻味:人在草木间。我的理解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当喝茶成为相当数量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日常生活进入而改变行为方式,抵达精神层面,变为一种精神生活,这种茶才真正变成了城市脉络的一部分,具有了茶性。反过来,城市的性格又赋予茶叶特质。
显然,目前昆明和普洱茶的种种,都还不是茶和城市相互渗透、互为体现的关系。昆明不是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茶树直接植根大地,喝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里飘散着原生的茶香。能否让飘移的茶香、茶事沉淀为城市的记忆,由触觉、味觉、视觉、嗅觉而感觉,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