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云南茶山旅游 >
普洱茶产地游学 扬私学之传统
普洱茶
中国的教育向有官学和私学的之分。官学大多出自私学,茶学亦不例外。
民国以前一直上溯到唐代,传承千年的都是茶圣陆羽和他开创的私学。直到1939年,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在重庆复旦大学开创茶学高等教育,自此茶学开始进入官学系统,延续至今,囊括了农林院校的茶学院系,各级茶学科研机构等,是为现时茶学教育的主题。 
 
私学领域的茶学教育实践,现下主要集中在茶艺、茶道、茶席与茶会等既往已有的门类。当私学教育与普洱茶相遇,注定要开启一场新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茶学教育领域,官学领域崇尚科学的社会学科成果是基础,私学领域崇尚文化的人文学科是升华。二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仅就普洱茶教育领域而言,来自官学体系的成果,奠定了普洱茶产业在种植、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坚实基础。来自私学体系的成果,重构了普洱茶的文化架构、塑造了生、熟、老茶商业格局,反过来影响到了原产地,崇尚古茶园,推崇古法传统工艺等等。表面商业理念的不同,内里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迥异导致的冲突。 
 
历经五年的云南实地考察,到访西双版纳州的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普洱市困鹿山、景迈山、邦崴;临沧市的冰岛、昔归和香竹箐。实地深入考察,亲身感受了热带、亚热带产区的气候;运用《茶树栽培学》的知识考察产地的茶树品种、茶园种植方式、土壤条件。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参观考察各大茶厂,运用《制茶学》的原理,实地感受崇尚西方科学思维下的茶叶现代加工工艺的发展和变化。运用《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为基础,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交流与探讨普洱茶的品质。 
 
深入产地考察的过程中,运用人类文化学的原理,采用田野考察法,记录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与茶的关系,能够更清楚的理解普洱茶的形态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实地考察,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拜访李兴昌先生,李家兴先生,阮仕林先生,深入了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洱贡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普洱沱茶制作技艺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表达的独特文化意蕴。 
 
以私学遍访名师的传统,拜访普洱茶众多的文化学者。来自民间的乡土私学学者,景迈的苏国文先生,易武的高发倡先生,普洱的杨中跃先生,勐海的林世兴先生。每一个人都在他专长的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建设。普洱市何仕华先生在古茶树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黄桂枢先生在普洱茶文化领域的创设;昆明市蒋文中教授对于茶马古道的探索研究;原云南中茶公司高级工程师苏方华先生的亲身经历,付诸文字,制定普洱茶的地方标准。众多的学者为普洱茶的教育领域,都付诸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构建。 
 
产地游学,首先是从自然学科领域认识普洱茶。养成鉴别普洱茶品质的专业能力,在普洱茶贸易过程中就掌握了主动权,获取了打开普洱茶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反思,明晰未来的发展路径。普洱茶的产地幅员辽阔,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和亚热带,一年之中,只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为了方便与普罗大众的认知,参照划内陆节气的划分,分为春茶、雨水茶和谷花茶。每年春茶季节的万商云集,以气候条件来俯瞰,追求的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优良的大气候条件下,以普洱茶的名山、名寨拥有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这是普洱茶品质先天殊异的缘由之一。易武的高发倡老师,形容热带的阳光 “辣”,只有在产地的亲身感受才能领略这是多么准确生动的描绘。昼夜温差大,赋予了茶以更加丰厚的香味物质成分。这是高山普洱茶香醉人心的奥秘所在。
 
游历云南茶山,仿佛进入了茶树资源的王国,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王,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南糯山人工栽培型茶树王,当历尽艰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这些茶树王的时候,才能切身感受到自然的伟大。高大的乔木型茶树,挺拔的小乔木型茶树,低矮的灌木型茶树;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云集了全类型茶树品种的云南,眼前活生生的茶树,远胜于教科书上苍白的表述,当我们摘下一片特大型茶树鲜叶闭住一只眼睛的时候,内心慧眼洞开。
 
当人们游走在遗留下来的古茶园里的时候,面对着与森林完美融为一体的古茶园,祖先的智慧令人万分敬仰。茶圣陆羽穷数十年之功,数易其稿, 终成一册《茶经》,开创了茶学的门径。现代茶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既往的茶学大家庄晚芳、陈椽、王泽农、陆松侯等先辈的茶人,深入产地考察, 总结实践中的精华,汇集成学术成果。
 
躺在前人成果上的后人,渐渐忘记了先辈们的优良作风,自以为不出书 斋便可以知晓天下茶事,理论与实践之间渐行渐远。茶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茶行业培养亟需的人才。人才的 培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照,才是王道正途。这正是先贤王阳明所倡“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所在,游学访茶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躬身践行。
 
 
 
 
 
 
 
 
 
 
 
 
 
作者:马哲峰
日期:2023-08-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