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交流站 >
习茶日记之一碗茶汤千年沧桑
普洱茶
茶,从《神农本草经》记载到今天,历经数千年沧桑,从药草变成了饮料,从日用渐成了雅事,茶还是那一碗汤,可身价却天壤之别了。对于品饮方式也是如此,师父将其几十年侍茶体会,无私分享出来,却只有少数茶客能够打破自己的成见去改变自己对茶的理解,更多的茶人则是带着质疑或者偏执的态度去排斥。我开玩笑说,这是一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真理的时代,这是一个信骗不信劝的时代。
师父曾经说过:任何一泡茶,只要你说出想要什么年龄的味道,他就可以给你泡出来。
在茶席上,师父将每泡茶的色香味都演绎到淋漓尽致,而我经过很长时间冲泡实验体会到,茶汤中“年龄”的味道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过沧桑后还能继续敏锐敏感的心灵所显现的相貌,无论是18岁还是80岁,其实都一样。若让一泡茶能演绎出丰富的、可控的、有层次的妙味,没有敏锐的觉知力和拿捏准确的冲泡分寸相结合,这真是太难了!但,这才是茶在道用上的价值:训练心灵的敏锐度和专注力。
昨天,参加茶会的好友来我家,考验我给她泡18岁和40岁的味道,我用淋泡的方法泡了08年的琪明水仙,她品后道:“单薄的味道有了,香不高啊,师父泡的是香气高扬奔放,但水感偏薄的感觉,你缺了奔放的香气啊。”我找了个理由说:“陈放了几年的水仙,香气是淡了,不过,你可以闻下杯底香嘛,杯底的留香很好啊”。于是我妈就从旁边端起自己刚喝完的茶盏靠近鼻子使劲闻了闻,说:“我咋没闻到香气呢?”我只好再尴尬地搪塞:“可能投茶量少了的缘故吧”。
接着还是用08年水仙泡40岁的味道。我用了师父研制的侧把壶,投茶量大概比前面淋泡法多了一倍,撞茶后倒出的茶汤如同略稀的芝麻糊一般,我妈感慨道:“看看咱们以前喝了多少脏水啊!”。等水沸,我快冲快泡了两道茶,妈妈和朋友品尝后都说:“有点苦。”朋友说:“水感确实很厚,也很滑,但怎么有点涩?”我们就茶汤是涩还是苦的问题争论起来,最终确认是有点苦涩。
按照师父所说,“泡好一道茶的标准是不苦不涩,泡茶若是泡出了苦涩,这道茶就泡坏了”。尽管这两道茶都没有泡成功,但有一点达成共识的是:经过打茶和撞茶之后,茶汤色香味的清透清澈感确实非常明显了,任何一泡茶都能干净利落的表现出其特征和特色。难怪师父特别强调:“现在几乎所有的茶都要好好洗过才能喝”。回想师父来沪的三天,唯有他的私房茶“紫芽”和“琪楠”没有洗茶,其他茶友们带来的茶第一泡都洗的如稀粥一般浑浊。
反思我这两次冲泡的问题发现:在实际冲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任何一处细节处理不当,结果都会在茶汤中暴露出来。比如投茶量、水温、冲水的高度、速度和出汤的时间差对于香气的影响很大,师父说水温的控制可以靠冲水手法来调控,这是需要积累经验才行,而无法具体量化。出汤时去头尾的水量是多少,保留中段水该留多少下来才是味道最佳处,这些细节也难以数据化的计量量化出来,完全是感官控制的问题,只能继续长期练习总结才行。只有当你把这些技术性的问题真正掌控解决以后,再自如到无心状态随手泡来,就可以泡出你想要的那一味茶汤,那这碗茶就算有点妙味了。
一碗茶汤,千年沧桑。这沧桑中有天地自然的造化,千年古树虽然静默不语,它却用一芽一叶蕴藏了千年的传奇;这沧桑中有人文教化的传承,茶从药草到保健品再到日常饮料的生活化渐变,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百姓开门七件事还是文人七般雅事都离不开它。可以说当今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一定会有茶。除了茶汤的味道中品出沧桑,茶叶的年龄也渐成茶客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武夷岩茶“三年成药五年成宝”;普洱树龄的文章和号级茶、印级茶的暴炒一样挑逗味蕾;南洋人不喝的老白茶成了大陆人的宝贝;五十年代的千两茶也上了拍卖并且卖到了百万高价……
这一碗茶的沧桑也显现出人心的不古,各种炒作使原本清净的茶汤正在变成一碗浑汤,爱茶的人们在捧起茶盏时,能否品得出这一碗茶中的千滋百味,能否心怀感恩的去珍视去还原这本来清净的一碗茶?
茶心即汝心,染净一念间。
作者:谦言益语
日期:2023-08-1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