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茶性寒
这是关于普洱茶流传最广的误解之一。性寒是一个中医概念,无法用仪器量化,我们先来看看史籍记载上是怎么说的:
"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本草纲目拾遗》引《云南志》
"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易于他产"--《元江府志》
"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梵天庐丛录》
普洱茶是性温的。
而且《梵天庐丛录》上还拿普洱茶和龙井相比,犹如杜甫之比陶渊明,换句话说,相对于龙井小清新的风格,普洱茶是厚重博大一路的。
不仅如此,普洱茶还是驱寒的。
"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滇南见闻录》
"消食散寒解毒"--《普洱茶记》
"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思茅厅采访》
这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不过我们还需要略加解释,清代普洱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类似现在的生茶,另一种是茶膏,我们现在所谓的渥堆熟茶是建国后的发明。如果不专门说明是茶膏,那么指的就是生茶。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普洱生茶性寒、不能喝,那雍正爷和乾隆爷的御医们早就被收拾了。还有一部分记载"普洱茶性刻"。这是说的茶性猛厉,也不能说是性寒,否则何来驱寒的效果。
2、存茶通风
这也个是流传很广的误解,主要原因是当年普洱茶刚兴起时南方湿仓茶用通风避免发霉。而实际上通风会带来普洱茶内含物质的大量流失,尤其是芳香类物质会迅速减少,造成品质显著下降。所以通风是绝对应该避免的。而且当空气湿度比较大时,通风也并不能明显降低湿度。我们说存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问题仅靠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后面茗寿堂会有专门的文章讲存茶的问题。但如果非要简单的下个评判,那么密封绝对比通风要好,如果你是个新手,存茶量又不大的话,那就简单的用食品级的铝箔袋子密封就可以了,这也同时避免了异味和光照。实际上陶罐和紫砂罐也只适合短期存茶或者醒茶,长期存放一样会带来物质流失。
3、影响睡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茶中的什么物质会影响睡眠。其实和咖啡一样,茶中令人兴奋,影响睡眠的物质是咖啡因(咖啡碱)。实际上,茶中咖啡碱的含量比咖啡中还要略高一些。那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喝茶没有和咖啡那么容易亢奋呢,那是由于茶叶中的茶多酚对咖啡碱的兴奋功能本身有抵消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叶种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最高的可达40-50%,同时普洱当中的古树茶的咖啡碱含量又远低于普通茶类,有的甚至低于1%。这就说明古树普洱茶是最不会影响睡眠的茶类。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还是有影响,这有三种可能,一、心理作用,二、不是古树,三、对咖啡因超敏感的特殊体质。对一般人来说,其实是大可放心的。而且从茗寿堂的经验来看,有些古树因为有安神和放松身心的作用,反而有助于睡眠,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4、隔夜不喝
这个是针对各大茶类的误解,来源主要是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维生素流失较多,二是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容易滋生细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隔夜茶的很多好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茶中最为有益的物质茶多酚是缓慢释放的,快速出汤的茶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茶多酚,隔夜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普通茶为高。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两点:1.要用泡过多泡的茶加水隔夜,这样避免浓度过高影响口感。2.以没有变质为限。实际上普洱茶有一种喝法是将茶泡到较淡,然后加水闷入紫砂壶中,隔多日后再开。茗寿堂实践过隔十日左右的隔旬茶,口感极佳。当然这还和空气质量和气温有关,在北京,有时一天都不敢保证,你懂的。
5、醉茶反应
刚才已经说过,茶的不良反应主要和咖啡碱有关,包括所谓的醉茶反应。但是普洱茶,尤其是古树普洱相对来说不容易产生醉茶反应,除非量很大,种类很多。有的人说不对,我就是有醉茶反应,还向我描述了种种表现,茗寿堂只能如实的告诉他那是农残反应。农残反应主要包括,心慌,无力,头晕,脸麻,恶心等等,有经验的人甚至可以根据反应说出农药类别。如果你几杯入口即有如上反应,那一定是农残作用,这方面因为铁观音"醉茶"的朋友都有体会。而实际上真正的醉茶反应是不一样的,醉茶一般都是头脑清醒,无法入睡,微有恶心和头晕但和农残的那种不同,一般出现在大量饮用数种茶之后。农残反应也是区分古树和台地的重要标准,后面的文章会有详述。
6、苦涩和茶气
有很多卖茶的会说自己的茶,口感浓烈,苦涩味重,茶气很足。这是把普洱茶推向了一种极为庸俗化的道路。苦涩味并非评价一款茶好坏的标准,既有苦涩重的好茶,也有清淡的好茶。而且苦涩也并非鉴别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标准。不过对于五百年以上的高龄古树来说,苦涩相对较淡且容易化开。实际上茶气与苦涩无关,主要是体感而非口感反应,一般人会有后背发热,微汗,手心、指尖发汗、脚心出汗等等现象,这和喝热水有显著不同。而随着对人体和茶了解的深入,会有更细腻的经络感知,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茶山信息和人体健康知识。卢仝的"七碗茶诗"就是对茶气比较形象的描述。茶气是茗寿堂考量一款古树茶极为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喝过多年古树,还没有明显的茶气感知,那应该检视一下茶的来源和身体敏感度了。
7、生茶刮肠
普洱茶确实有去油腻消食的作用,但这并不等同于喝茶就一定会刮肠伤胃。我们说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是最高的,而茶多酚已经被证实对胃粘膜有修复作用。而茶性的收敛作用也对腹泻有一定的效果。这里面的前提依然是纯料的古树,台地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不在讨论范围内。实际上,古树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如果有积食,确实有消食通滞的作用。但是经常喝古树的人会知道,茶气足的古树喝了不易饿,往往喝着喝着过了饭点而不知。这大概就是气满不思食的道理吧。
8、樟香木香
这个主要是早年台湾茶人对号极茶(建国之前的茶庄茶)的推崇提出的观点,以樟香和木香作为老茶之极致。如果确实是老茶,把这种味道作为一种怀古之情来品味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绝不可以作为对茶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樟香木香是普洱茶内含物质大量丧失之后,品尝到的木质纤维的味道。普洱茶行业内部人的都知道,通过控制采摘等级(老嫩)和工艺,完全可以做出荷香、枣香、樟香等等味道,和普洱茶的品质无关。
9、钙质流失
这种观点是由于茶多酚和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实际上,普洱茶非但不会造成钙流失,反而可以防止骨质疏松。澳大利亚研究者最新研究显示,饮茶可以减少骨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台湾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平均喝两杯茶,持续至少六年,将有助于强化骨骼。有关研究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作用与雌激素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可以对抗骨量的丢失。云南农业大学邵碗芳教授对老鼠灌胃普洱茶研究发现,在三个月观察期间,血液中钙水平没有变化。
10、马帮故事
在普洱茶早期推广中,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当时贡茶的马帮驮着茶经过日晒雨淋,本来以为要完蛋了,后来一看口感还不错,这就是普洱熟茶的来源,甚至还举行了马帮进京等等活动。这是当时推广过程中编造的故事,实际上日晒雨淋的茶品质受到很大影响,基本无法饮用,而且马帮也主要是边销茶的载体。我们知道现在的熟茶是建国后的发明,和马帮没有任何关系。从长远看,这个推广故事并不成功,因为把普洱茶给看低了,实在对不起乾隆爷"唯有普洱号刚坚"的评价,把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贵族给打入社会底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