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上说,水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的水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纯水”,总是有着各种“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少,对于水的风味口感以及与其他物质的互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泡茶,茶界人士说“水为茶之母”。而茶圣陆羽早在唐代就对此进行过一些探索,总结出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经验。
限于陆羽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他只能基于有限样品做一些泛泛的总结,未必完全准确和全面。不过,他的总结毕竟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感谢现代科学研究,我们知道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而酸碱性其实也主要是由水中的矿物质来决定。
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度高的水烧开之后,壶底会出现一层“水垢”,就是钙和镁沉淀析出的产物。
硬度较高的水本身不适合人长期饮用,对泡茶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烧水使许多钙和镁沉淀了出来,也还是会有许多留在水中。所以,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的含量还是会比较高。泡茶的过程是把茶中的可溶性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以及其他小分子物质萃取到水中的过程。茶的风味和口感就由这些萃取出来的成分决定。萃取出来的多,味道就浓郁;萃取出来的少,味道就寡淡。
科学家们研究过钙镁离子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在中性或者弱酸性的水中——通常的饮用水就是这样的情况,钙镁离子会抑制茶多酚的溶出。茶多酚不仅是茶中最具号召力的“功效成分”,对茶的风味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抑制了它的溶出,也就难怪茶汤寡淡,茶香低浊了。
那是不是碱性水就好了呢?有一些矿泉水以“弱碱性”为卖点,宣称“更健康”。这种宣称是一种想当然的忽悠——当然,它除了让你觉得高大上而愿意多掏点钱,倒也没什么危害。不过要是用来泡茶,这样的水就弄巧成拙了。在碱性条件下,钙镁离子对于茶多酚的溶出量倒是影响不大,但茶多酚不稳定,溶出之后容易氧化——在碱性水中,这种氧化会很迅速。那些氧化程度低的茶,比如绿茶、黄茶和铁观音,正常汤色应该是明亮的浅绿、浅黄或者黄绿色。如果是碱性水泡的,就会很快变成红浓的颜色——这是因为茶多酚被氧化变成了茶黄素或者茶红素。茶黄素和茶红素本身也没什么不好,但本来是想要春天勃勃的生机,结果变成深秋暮霭的深沉,总让人不那么舒心。
陆羽的经验,大概是因为他接触的山水没有经过地层,溶入的矿物质比较少,硬度较低,而井水则经过层层矿石,溶入了太多矿物质,因而硬度较高。那么是不是纯净水泡茶就好呢,事实上,纯净水中什么都不含,没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纯净水泡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很难萃取出来,茶汤滋味寡淡。喝茶爱好者可以选择低硬度、低矿化度的天然矿泉水作为泡茶用水,那么究竟如何选择呢?主要是看矿泉水后面的成分表,其中溶解性总固体的量决定了矿化度的高低,一般溶解性总固体在30-200mg/L,泡出的茶汤滋味都不错。目前二泉映月矿泉水正在举行的千场品茶鉴水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品鉴哪种因素影响泡茶的效果,如果有兴趣的茶友可以参加。